第9章 江南行台 (2/3)
bsp;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且不论日后进攻蜀国能不能用得上这么多兵,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养四十五万兵绝对是一个没有必要、且划不来的买卖。
灭吴带来的结果应是户口与税源的扩大,这方面给国家增加的财赋应当反映到减税和增进民生上,不应再由多出来的十万兵来凭空吃掉。
为此,曹睿经过近十日的考虑,最终给天下兵力划上了一个三十五万的总员额,与太和八年出兵之前大约相符。
有了这个三十五万的框架,臣子们再讨论细则就容易了许多,但直到大军返回武汉之时,这三十五万的编制该如何分派,依旧还有许多细则没能决定。
司马懿、徐庶二人率领尚书台与枢密院的全体官员在却月城西北侧的汉水浮桥桥头迎接着皇帝一行。
见面之后,曹睿只是与司马懿和徐庶寒暄了几句,就令众人一齐回到却月城内,开始议事。
诸位重臣、尚书、重将凡二十余人,悉数在府城正堂中入座,虽然显得有些紧凑,但场合依旧庄严肃穆。
皇帝历来不喜大朝会,这般议事的场合反倒是最为正经的形式了。
曹睿身着常服坐于厅堂最中间处,环视一周,缓缓说道:“眼下是十月下旬,朕再在武汉停留十日,而后北上返回洛阳。有几件事情要与诸卿来商议一下。”
“第一件事情,朕决议要在陪都武汉仿照行在尚书台之例,设立湘、江、交、扬四州行尚书台,亦可称之为江南行台,用以统揽、监察这四州的田土、赋税、教化之事。”
“裴侍中。”曹睿目光朝着裴潜的方向看了一眼:“此议是裴侍中提出的,就由裴卿来为诸位解释一二。”
裴潜在众人的注视下,缓缓站起,走到了曹睿桌案的侧前方,躬身一礼,而后转身站直面对着诸位同僚:
“所谓行尚书台,乃是朝廷由于南方诸州距离洛阳中枢过于偏远,政令通达迟缓,以及数州亟待改革完成的现状所设的不常设之机构。”
“江南行台代替中枢负责湘州、江州、交州、扬州南三郡关于田土、赋税、教化改革的所有事宜,均可便宜从事……”
裴潜足足介绍了一炷香的时间,将这个江南行台的设立初衷、应做事项以及何时应当废除都细细说了一遍。
“诸卿可有异议?”曹睿坐于最上,待裴潜再度朝自己行礼后开口问道。
“陛下圣明。”曹真第一个开口拱手。
“陛下圣明。”几瞬之后,所有人都在同时应声。
曹睿对此情况并不意外。
湘、江、交、扬四州行尚书台,或称江南行台的设立,实际上是为了监督南方各州新附之地的改革而设立的临时机构,对于朝廷现有的架构并没有任何改变,而且江南行台也不涉及其余正常的行政之事,与军事也不相干,更像是一个大号的南方刺史一般。
而且田土、赋税、教化这三件事的重要性,曹睿早就与行在臣子们普遍讲解过其重要性。
不过,从臣子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既然是行尚书台,那就定要有一名主官产生……
“司空。”曹睿的目光朝着司马懿看去。
“臣在。”司马懿心中一叹,纵有诸多不愿,也只能当即站了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