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2/4)
而今日却有几人趁势而上,声讨谢君乘的种种言行,如今还胆敢夜闯亲王府邸,这换了谁都是杀头的罪过。
荣和帝沉思片刻,将谢君乘厉声指责一通,忽地朝满脸疲态周辉宜看过去:“阁老,说起来,子虞从前也是你的学生,那时候还这么乖的一个孩子,如今这模样,你也要难免伤神吧?”
周辉宜说:“皇上,臣以前能教与侯爷的不过皮毛。此事往大了说是侯爷年轻气盛,臣自当为皇上分忧。但往小了说是皇上的家事,既然是家事,臣一个外人岂敢挂心?”
满座沉寂须臾之后,才有人敢附和首辅,将这一件荒唐之事一笑置之。
荣和帝这才舒展眉头点了点头,又冷着脸将谢君乘训了几句,还不忘训诫道:“给朕重新抄一遍,再敢让人代劳,朕就命你进宫来写,让惠妃盯着你。”
话到此处,小惩大诫地放过又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可既然是父兄之间爱重过深的家事,外臣又不能再揪着皇帝的家事去僭越,只能作罢。
赵庆瑜不死心还想添几句,旁边的梁愈青在底下用力一拉,硬生生将人扯了回去。
众人都退去泰华阁以后,荣和帝鲜少地留在御座上,看向殿门外许久。
细雪横斜,天色凄清,被嵌进朱漆门框中的红墙屋檐都变得白茫茫。莫说宫门外的景致,就连近在眼前明明分外熟悉的宫城,他也看不清。
刘昆奉上一杯温热的参茶,俯首道:“皇上忧心国事,也得当心身子。”
李魏荣叛逃带来的一场大病像疾风骤雨,病愈以后自会有别的东西在雨中悄悄扎根,让人惦记。
热茶入喉,赵启觉得暖了些,将茶盏递过去:“励安侯夜闯王府,可不是小事,怎地迟迟没有一丝风声?”
刘昆顿了须臾,选定一个最折中的说法:“也许小侯爷和殿下都意识到过错,有伤兄弟情分,所以大事化小,不想皇上忧心。”
“你的人……不曾收到任何消息吗?”
一阵寒风突然缠绕过来,偏偏方才赵启一直看着门外,所以泰华阁的内侍无人敢去关门。刘昆指尖冰凉,将头埋得更低,说:“皇上……奴才……奴才一心伺候皇上,怎敢分心去留意别的?更何况,皇上向来看重康王和小侯爷。”
刘昆点到即止,荣和帝便没有再问下去。
的确,难道要在一个奴才面前说自己这个做爹的其实也想盯着两个儿子吗?父子相疑是多么可笑的事情。赵启想,或许这也算不得疑心,只是谨慎些而已,哪有做父亲的不对儿子寄予厚望?
再思索片刻,赵启觉得这些事确实怪不得刘昆没有替他留心。司礼监不过是依附他才得以在朝中有脸面,只管忠心耿耿即可,哪里敢自作主张伸手出去?
为何如今尤其强烈地感觉到,高居深宫皇位之上,竟有一叶障目这般不踏实的感觉?
荣和帝在肆虐的凄寒里不禁裹紧了大氅,刘昆立即遣人将门关上。
泰华阁很快暖和下来,赵启在门窗封闭的安静中终于想起,从前都是李魏荣这个狗东西在留意各处异动。
刘昆退出去以后,直至回到自己的地方才敢摊开手,将手心的冷汗对着炭盆。
刘毅递来一方帕子给他擦手,跪在旁边捶腿,忧心地抬眼看过去。
浑身的冰凉逐渐化开,刘昆才长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