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宗族情结 (2/3)
主导的。
这本是他任上的一项重要政绩工程,旨在通过土地流转和工业园区建设,为安宜镇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黄国明自然成了他最倚重的执行者。
问题,恰恰就出在这“执行”二字上。
马东城并没有像那些贪官一样,直接将补偿款揣进自己的腰包。
他自认为在经济问题上是清白、谨慎的,这也是他能在官场立足多年的根本。
然而,清白不等于没有私心。
官场中人的私心,往往不只表现为对金钱的贪婪,更表现为对权力、声望、人情以及所谓“身后名”的追逐。
马东城的私心,就根植于他那浓得化不开的宗族情结。
他的老家,就在这次征地范围边缘的另一个村子——马家村。
那里有他的祖宅,有看着他长大的叔伯长辈,有他儿时一起掏鸟窝、摸鱼虾的伙伴。
当他从一个农家子弟一步步走到今天镇党委书记的位置,马家村就是他荣誉和脸面的寄托。
每次回去,全村人众星捧月般的簇拥,一声声东城书记的亲切呼唤,都让他获得一种远超物质享受的精神上的满足感。
在征地工作启动之初,黄国明在一次私下汇报时,就旁敲侧击地提到:
“书记,马家村这次虽然征地不多,但村里的乡亲们对您的工作可是鼎力支持啊。只是大家伙儿的日子过得还是紧巴,您看,咱们是不是可以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这些最支持我们工作的村子,给予一些额外的倾斜和照顾?”
马东城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不咸不淡地说了一句:
“按政策办,但也要考虑实际困难,不能让支持我们工作的群众吃亏。”
这句模棱两可的话,在黄国明听来,就是一张全权授权的通行证。
于是,在具体执行中,黄国明的操作艺术就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授意下面的评估人员,在测量马家村的土地时,把旱地按水田的标准估价,把光秃秃的宅基地,评估成附带了青苗和附着物的良田。
甚至虚报了几户人家的猪圈、厕所,都算作了拆迁补偿的一部分。
这些多出来的款项,并没有直接落入某个人的口袋,而是以“困难补助”、“搬迁奖励”、“集体福利”等各种名目,发到了马家村村民的手中。
如此一来,马东城每次回老家,听到的都是一片赞歌。
村里的老支书拉着他的手,激动地说:
“东城啊,谢谢你心里还有我们!这次补偿,家家户户都多拿了好几万。”
村民们更是将他视作光宗耀祖的大恩人,谁家办喜事,都非要请他去坐上席。
这种被乡亲故旧视为“能人”、“靠山”的荣耀感,让马东城飘飘然,也让他对黄国明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些猫腻,选择了默许和纵容。
而马东城,也为自己构建了一套闭环逻辑来说服自己。
我没拿一分钱,所以不是贪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