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有些底线,是绝不能退让的! (2/3)
p;但是,在安宜镇这个充满了草莽气息、以效率和金钱为最高信仰的竞技场上,他浸淫得太久了,久到已经习惯了用GDP、用投资额、用财政收入这些冰冷数字,来衡量自己工作的成败。
他习惯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依赖,习惯了为了招商引资而做出各种妥协和让步,习惯了将那些刺耳的反对声和长远的隐患,都当成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代价。
他以为,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规则。
可今天,陈捷给他上了一课。
他甚至都无法反驳。
因为陈捷的每一句话,都站在了道义制高点上,站在了国家法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制高点上。
他说的,是阳谋,是正道。
而自己那些所谓的“灵活变通”、“先上车后补票”,在对方面前,瞬间就显得那么猥琐,上不了台面。
办公室里,陷入了长久的沉寂。
陈捷端起自己的茶杯,轻轻地吹了吹上面浮着的茶叶。
对于蒋海山这样一个心高气傲、能力出众的实干派精英而言,要让他从根本上扭转自己坚持了多年的工作理念,绝非易事。
这需要一个过程。
良久,蒋海山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那口气里,带着几分萧索:
“陈镇长,你说的,都对。可是,如果按照你这个标准,我们安宜镇,恐怕有一半的项目,都得停摆。”
“那些投资商,不是慈善家,他们是来赚钱的,你这么卡他们,他们只会拍拍屁股走人,去那些标准更低、政策更优惠的地方。”
“到时候,项目黄了,投资跑了,经济增速下来了,这个责任,谁来负?”
这才是蒋海山最根本的担忧,也是他所有妥协和“灵活变通”的根源。
陈捷看着蒋海山焦灼的神情,给他那空了的杯子续上茶水:
“蒋镇长,我并不是想妨碍你的工作,更不是故意卡这个纺织工业园的项目。”
他放下茶壶,转而拿起那份项目报告,继续说道:
“恰恰相反,我认为你提出建设纺织工业园这个思路,非常好,非常有远见。”
“安宜镇的纺织业,散、乱、污的问题由来已久,如果能通过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园区,把它们集中起来,统一管理,统一治污,这绝对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蒋海山目光一动。
陈捷叹息道:
“我之所以把这份报告打回去,不是因为项目本身有问题,而是因为……这份方案,做得还不够好,它还配不上你最初那个宏伟的构想,也配不上我们安宜镇‘改革先锋镇’这块金字招牌。”
“你想想,那些投资商,为什么要来我们安宜镇投资?”
“不就是看中了我们这里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产业配套,高效的政府服务,还有我们安宜镇这块金字招牌所带来的各种税收优惠和政策倾斜吗?”
“我们把最好的资源,最优惠的政策,全都给了他们,可以说,是把他们当成财神爷一样供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