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章敬 (3/4)
不同的关中风光。
张良回想着在潼关城见到的孩子们与那些人们,真要说关中的人与外面的有什么不同,这大概是希望。
那些人眼中都有着希望,而外界的人多少显得有些凋敝且神色麻木。
只有关中人们的生活,才是有希望的。
张良也见到了三川郡的繁盛,其实公子的目光远远不只是在关中,公子肯定要治理的天下的。
从种种政令来推断,公子扶苏是要用支教来确定入仕之途。
而治理天下,公子扶苏就需要更多的人手。
从潼关城走到这里,张良只是匆匆看了眼关中,就明白了公子扶苏的野心。
这是一种以前没有的政令,皇帝嬴政曾想要统一度量衡,是要让天下公平,公子扶苏想让这天下的公平更进一步。
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人都参与到这个巨大的国家的治理中。
秦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大了,它一统中原之后,北伐南征之后,其土地面积是以前六国之地的总和还要多。
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就需要更多赋税的供养,需要更多的官吏治理。
很明显,公子扶苏先选择了后者,他想要更多的官吏。
在吕马童鼾声如雷的夜里,张良看着从潼关带来的书籍,书籍装满了三车,这也是他第一次认真看关中印出来的最新的纸质书。
这些书中的诸多论点是张良以前没有见过的,而且其内容也处处透着当年诸子百家的理念。
当年皇帝东巡,就有公子扶苏收天下书籍的传说。
如今,公子扶苏将天下名家的学说都收为己用,编写了这些书用来教导世人。
张良合上手中的书卷,原来支教的夫子不是官吏,支教夫子恰恰是一类很特殊的人,他们走动在天下各地,不为自己,不为皇帝,只为他们的伟大的事业以及无私。
正是因这种无私,支教的夫子不论去什么地方都会得到人们的尊敬。
但也有一些更偏远的地方或者是楚地,那些地方会极力的排斥支教夫子。
张良明白了,公子扶苏做了一件的大事,有些事是可以一代人接着一代人的,当世人都知道了有支教这种事业。
只要现在的公子扶苏做得足够好,哪怕以后的换了皇帝,这天下不再是大秦,人们也会记得这种制度,并且继续延续下去。
而这种精神与理念,让张良觉得羞愧,他觉得自己的复国理想是这么的小气且自私。
但如今绝对不是起兵复国的好时机,张良决定借助这个身份蛰伏下来,也能躲过秦军的追查。
如此蛰伏,以观形势。
只是睡前的半个时辰,张良就想明白了未来的打算。
当天在亮堂时,吕马童找这里的县令要了不少干粮,两人搭着伙一同走入了深山之中。
吕马童十分乐观地道:“山路很难走,走过这段路就是蜀中了。”
张良问道:“你以前来过?”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