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七章 书 (3/4)
/> 扶苏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双耳自动“屏蔽”了周遭的议论声,这个本领是在上辈子养成的学习能力,当你处在一个数十人一起朗读背诵的环境中,注意力就会得到极强的锻炼。
所以呀,扶苏可以持续数个时辰集中注意力。
对丞相府的其余人而言,这件事很难。
可对扶苏而言,这就像是与生俱来的本领。
在地理知识中,泾河泥沙淤废的问题实在是太经典了,经典到可以说起世界上最早的淤灌改土工程。
这个工程,就要在自己的手中出现了。
扶苏执笔在竹简上书写着,这项工程的执行构成,有道是: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灌且粪,长我禾黍。
这句民谚说的就是如同奇迹一般的淤灌改土工程。
这个工程不仅仅解决渭北干旱的问题,还增产了粮食。
而且淤灌还能产出新田,并且在郑国渠的下方再开凿一条渠,扶苏给这条渠取了一个名字,这条渠叫做白渠。
沿着白渠道在建设泾阳,三原,高陵三县。
当扶苏将计划放在了丞相李斯面前,李斯良久没有说话。
而后,李斯又见到公子端来一碗茶,这碗茶来得恰到好处。
接过茶水,李斯喝了一口,茶水咽下提神醒脑,却也依旧蹙眉,低声道:“公子,是如何知道此法的?”
扶苏回道:“书中有写。”
公子扶苏好读书,东巡之后就有了收天下书的贤名。
这当然是贤名了,一个喜读书的公子有多么的贤明,天下都看在眼里。
谁敢说公子的不是,李斯是绝对不会客气的。
李斯很怀疑公子的这个策略可能不是书中所写的,在秦为丞相这么多年,李斯自然知道关中土地的情况。
不在关中住数十年,不走遍关中的土地,是想不出这种策略的。
而放眼关中,以前李斯也没见过谁能写出这等方略。
再看眼前的公子,李斯道:“公子是少府令,此事当该公子主持,臣这就送去北郊。”
当丞相去了北郊,当天下午,北郊就送来了皇帝诏命,由公子主持此事。
身为少府令,要调度国家力量需要得到皇帝的许可。
扶苏还知道这个工程可能会加剧后世的地下水位抬升,从而导致后代的渭北局部沼泽化。
可就像是当年郑国开挖郑国渠,以及如今的改土增收计划,国家要建设,人们的生产劳作离不开当下的物质需求,在文明与岁月的选择上。
几十万人的粮食问题面前,扶苏毫不犹豫的站在人的一边。
现在扶苏要在渭北的土地上创造一个农耕文明的增产神话,建立历史上最早的循环农业范式。
两月后的骊山,始皇帝从车驾中睡醒,他接过内侍递来的文书,看了眼文书上所写,都是关于各县的田亩记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