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雷霆手段收拾局面 (2/3)
熙对外表现方面并不属意雍正,反而看起来将胤禵更加作为培养的人选,提拔为“抚远大将军”,希望在青海、西藏立下一些功劳,取得声望。
这实实在在的引起了雍正的记恨心,胤禵一向懦弱,也没什么野心,只会举荐皇八子胤禩,如果他知道要去拥护和自己同母的胤禛,或许下场不会这么惨(这不是作者以历史的如果来胡说、皇十三子胤祥的案例就摆在那呢)。
有一个不参与争夺皇位的皇十二子胤裪,没有得罪雍正的地方,但是因为康熙重用了他,叫他总管正白旗的满、汉、蒙三军,又让他担任满洲镶黄旗的都统,雍正极不放心,即位后,先封郡王,再降为贝子,又降为镇国公。胤裪后来也聪明,在方方面面获得了雍正的信任,在雍正八年又受封为郡王。
刚刚所说都是打击的异己,现在说说雍正即位所依靠的力量。
雍正所倚靠的力量,在皇子之中是皇十三子胤祥与皇十七子胤礼,大臣中文臣乃隆科多,武将乃年羹尧。
胤祥被他封为“怡亲王”,作为总理事务的大臣之一,与大学士马奇、吏部尚书隆科多、皇八子胤禩同列。胤祥实实在在做到了对雍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直忙碌到了雍正八年五月,病死。雍正赐了他一个“贤”字,也送给一块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
胤礼被封为“果郡王”,先后担任理藩院的“管院大臣”与工部、户部的管部大臣(位在两部尚书之上),又叫他在西南各省巡阅过驻防兵(满人)与绿营兵(汉人),在中央主管过西南苗疆的事务,雍正六年封为“果亲王”,死于乾隆三年二月。
隆科多和年羹尧的下场,就远不及胤祥和胤礼二人了。
隆科多是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可谓是十足十的“国舅”,雍正也和他很亲密,叫他“舅舅”。康熙绝命的时候,他在卧榻之畔,当众宣读遗诏,如果没有他,雍正的即位或许没有那么容易。
那个时候,隆科多是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兵权在手,雍正封他为“总理事务大臣”,又把他调至吏部当尚书,承袭了他佟国维的“一等爵”爵位。
雍正三年,突然被解除了步军统领的职务。
年羹尧是汉军的镶黄旗人,科班出身,康熙三十九年的进士,“改庶吉士”(翰林),当了翰林院检讨、四川广东的乡试考官、内阁学士,在康熙四十八年为四川巡抚,在康熙五十九年的时候挂“平西将军”印,指挥岳钟琪等人打入西藏,击败了策妄阿拉布坦的驻藏军官策凌敦多卜。第二年,康熙升他为“兼理四川陕西总督”。
雍正即位后,让年羹尧“管理大将军印务”,留待继任的延信到任。雍正元年任命为“抚远大将军”。
这个时候青海的蒙古人首领为罗卜藏丹津,他造起反来了以后,年羹尧指挥岳钟琪加以讨伐,到了雍正二年三月,将罗卜藏丹津击溃后,扫清了青海全部。
十月的时候,回京接受雍正的赏赐,雍正一举赏赐他双眼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pei)、金币。
年羹尧嚣张跋扈也好,雍正加强集权的需要也罢,在雍正三年二月在奏疏上将“朝乾夕惕”改写成了“夕惕朝乾”,让雍正震怒。四月,雍正免去他大将军职务,调任杭州将军,到了十月,拘捕进京,赐死。
年羹尧的妹妹在宫中作雍正的妃子,死后被誉为“敦肃皇贵妃”。年羹尧一边依仗自己的军功与帮助雍正即位的功劳,一边依仗着妹妹在宫中,为自己撑腰。其妹妹在其死前一个月左右,便去世了。
当时民间尤其是文人角度,对于雍正的政策有着极大不满,大抵是因为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而正是这个时候,发生了数起“文字狱”,其中包含吕留良案、曾静案等。
而更让雍正这个作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