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平三藩 (2/2)
天地,敬登大宝,建元周咨。
清朝的史学家为了遍地糟践他,说他的国号叫“大周”,称甲寅年为“周元年”,故意的把“咨”字给删掉了。
其实关于崇祯帝的三太子传闻极多,按照明史的记载,他叫朱慈炯,被封为定王,在崇祯帝上吊自尽的时候,他应该是十三岁而不是三岁,如果吴三桂的檄文中不是抄错了或者漏写了“十”字,多半是他奉的是另外一个人,假货。
吴三桂起事之初,声势浩大,但康熙也迅速做出应对,首先听从索额图的建议,分遣军队,到几个险要地方驻扎,节节响应。
首先康熙的第一个漂亮的部署就是在浙江,战事一开始,他就派兵部侍郎李之芳到杭州,“总督浙江军务”,挡住了耿精忠的军力。李之芳对清朝十分卖力,不在杭州偷安,直接到衢州与耿军死斗,到了康熙十五年十月,耿精忠投降,浙江的耿军也慢慢被李之芳化解。
康熙的第二个妙招在江西,在康熙十三年派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的儿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进驻南昌。本来很多底盘被吴军和耿军占领,岳乐不愧是名门之后,用了短暂的时间就收下了众多城池。
康熙的第三个胜招就是在西北方面,在康熙十五年选用反对撤藩的图海,命为“抚远大将军”,率满洲八旗的精锐去甘肃平凉攻打王辅臣,以解除后顾之忧。图海去了以后,一下就攻占了平凉城北边的虎山墩,王辅臣投降。
难打的其实是吴军夏国所坚守的萍乡,康熙并不是后续的皇帝那样死板模样,深知新式武器的重要性,于是他委托西洋人南怀仁修筑了新式大炮(红衣大炮、红夷大炮),新式的炮比吴三桂的炮要厉害的多。康熙发了二十门给了岳乐,岳乐在康熙十五年二月便拿下了萍乡。清军拿下韶关的时候,尚之信也降了。
后续吴所占的城池接连被收,吴三桂也在康熙十七年八月去世,继承吴三桂作为首领的吴世璠(吴三桂的孙子)能力并不出众,到了康熙二十年二月,吴军的残余力量在昆明被围到十月城破,吴世璠自杀。
其实康熙之所以能够灭掉吴三桂呢,更多的是因为吴三桂自己梦想着的不是灭了清廷,统一天下,而是和清廷最好划江而治,忘记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大道理。而康熙呢,处处主动,次次指挥若定,最终这样一个二十几岁长于深宫,没上过战场的小伙子,战胜了身经百战的六十老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