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墙上挂着十七个名字 (2/4)
浓,火光更旺。现在市面上基本看不到了,只有少数偏远乡村的老庙宇还在用这种土法制作的蜡烛。”
她顿了顿,目光转向墙上的照片,镜片后的眼神锐利如刀:“凶手在进行某种赎罪仪式,或者说,他自认为的赎罪仪式。祭祀的对象,或许就是这十七个人。但他挖掉了死者的眼睛,这通常有一种强烈的象征意义——他认为‘他们不该看见’,或者说,他们在不该看见的时候,看见了不该看见的东西。”
“看见了什么?”孙玉花下意识地问。
“这就要问凶手了。”赵婉华摇摇头,“但这种行为充满了愤怒和惩罚的意味。他不是在祈求原谅,更像是在执行审判。”
江临风没有参与讨论,他的视线死死地黏在那张手绘地图上。
十七个点,十七条人命,它们真的只是随机散布在珠城各处吗?
他脑中反复回想着赵婉华的话,“不该看见”,这些小卖部老板,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什么?
他们能同时“看见”什么?
突然,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
这些点并非毫无规律!
他掏出手机,迅速调出珠城的老地图,两相对比。
几分钟后,他抬起头,眼中闪着一股发现猎物踪迹的兴奋光芒。
“不是随机的,”他沉声说,“这十七个点,如果把时间线拉回到九十年代,它们几乎完美地沿着当年华南铁路货运支线分布。”
他立刻拨通了市局资料科的电话,声音急促而有力:“立刻帮我查,九十年代初期到中期,有一条途径珠城的华南铁路货运支线,沿线最大的货物供应商是谁?尤其是食品、日用品类的!”
电话那头效率很高,不到十分钟就有了回复。
一个名字通过电流传了过来,让整个案件的脉络瞬间清晰了起来——“南粤腌渍厂”。
这家当年盛极一时的食品厂,正是通过这条货运专线,将他们的咸菜、酱料、罐头送往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
而那些小卖部,正是他们最末端的销售网点。
线索开始串联,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凶手和腌渍厂有什么关系?
是员工,还是商业对手?
正当江临风准备下令围绕“南粤腌渍厂”展开排查时,钱凤仪的电话打了进来,带来了另一条看似不相干、却又无比关键的线索。
“江队,我们走访花都区那家废弃仓库周边,找到一位快七十岁的老环卫工。他回忆说,大概从十年前开始,到去年上半年为止,几乎每逢农历的初一、十五,他都能看到一个奇怪的男人来仓库附近。”钱凤仪的声音有些激动,“那男人大概五十多岁,总是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式蓝色工装,走路时右腿有点不得劲,微微一跛一跛的。手里总是拎着一个半旧的铁皮饭盒,但老伯说那饭盒很轻,不像装了饭。男人不进仓库,就在外面找个角落,从铁皮盒里拿出黄纸、香烛烧掉,嘴里还念念有词,但离得远听不清。”
“最近半年呢?”江临风追问,心跳开始加速。
“这就是关键!”钱凤仪的语气也跟着提了上来,“老伯说,最近半年,这个男人再也没出现过。但是,就在男人以前烧纸的墙角,我们发现了一道新刻的划痕,很浅,像是用石子或者钥匙划的,上面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