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指纹没干,人先凉了 (3/4)
水珠,眼神闪躲,嘴唇微微发白,显然在强忍着疲惫与不安,“雨这么大……”
“现在。”江临风扯下手套塞进防水袋,指节因长时间弯曲而僵硬发麻。
“你开我的车,钥匙在左胸口袋。”他摸出钥匙抛过去,金属碰撞声被雨声吞没了大半。
“半小时内我要看到电子档。”
小陈抱着设备跌跌撞撞地跑向警车时,江临风蹲回尸体旁。
雨势稍弱了些,他摘下帽子拧水,露出额角一道淡白的疤痕——那是他十六岁在工地搬砖时被钢筋划的,后来成了他“从泥里爬出来”的勋章。
此刻,这道疤随着他紧绷的神经一跳一跳,像是在提醒着什么。
天快亮时,小陈的微信提示音在雨声里格外清晰,像一根细线划破寂静。
江临风站在临时搭起的帐篷下,手机屏幕被雨水溅得模糊,但他还是一眼看清了比对结果:近五年有三具无名尸,分别在城郊垃圾场、工业区下水道、老城区河沟,死亡时间分别是2020年9月15日、2021年3月初1、2022年12月15。
他摸出红笔在地图上圈点,三个红点连成的三角形中心,正好指向汽修厂的位置。
雨停了,风卷着灰烬掠过他的手背,带着余温的碳粒蹭过皮肤,像某种低语。
他突然想起胡老师说过的另一句话:“连环犯的抛尸地,都是他们的‘心理地图’。”
“江临风!”
董正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这位市刑侦局痕迹科的老科长头发被雨水压得服服帖帖,警服领口沾着咖啡渍——显然是从家里直接赶过来的。
他拍了拍江临风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湿衣服渗了进来,像一道短暂的暖流。
“省厅通知,积案专家组重启,名单里有你。”
江临风的手指在手机上停住了。
屏幕里是那半枚指纹的特写,边缘的油脂分布像一团揉皱的纸。
“是胡老师点的你,说‘能从灰里看出指纹的人’。”董正然掏出烟盒又放下。
“老胡那个人,轻易不夸人。”
江临风没有说话。
他想起上周在省厅开积案推进会时,投影幕布上十七个案件编号泛着冷光。
此刻,笔记本里夹着的指纹照片边角被雨水泡得发皱,他突然意识到,所谓“荣誉”,不过是一把刀——既割开尘封的旧案,也割开凶手的伪装。
当天下午,物证室的冷光把江临风的影子拉得很长。
他戴着防割手套,用多波段光源一寸一寸地扫过从汽修厂提取的塑料布残片。
碳化纤维在光束下泛着幽蓝的光,直到——
他的呼吸突然停滞。
在塑料布内侧极细微的褶皱里,一道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纹路闪过。
这不是人体组织,而是胶鞋的底纹,被高温熔化后又凝固,像一道模糊的伤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