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北疆新象 (1/2)
第八十章北疆新象
太子的车驾在凯旋乐曲中重返紫禁城,带回了边疆归附的捷报与各部敬献的良驹皮毛,更带回了对北疆未来治理的清晰蓝图。朝堂之上,再无质疑太子北巡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对那套《钦定北疆军民屯垦安边疏》如何具体落地的热烈讨论。
朱常洛雷厉风行,在取得皇帝首肯后,迅速任命以实干著称的兵部侍郎孙传庭为“北疆屯垦安边使”,赋予其便宜行事之权,携带着详细的章程与充足的启动资金(部分源自林雪那批“特殊”经费),即刻北上,总揽屯垦事宜。
与此同时,一道道加盖了监国太子宝印的政令,如同插上翅膀,飞向北方各省及边关军镇:
**垦荒令**:招募内地流民、安置归附部落牧民,于划定的水草丰美之地垦荒。朝廷提供耕牛、种子、农具,承诺三年免征赋税,所产粮食,官收四成,余者自留或按市价售予朝廷。此令一出,饱受战乱与赋税之苦的流民纷纷响应,许多逐水草而居、生计艰难的部落也开始尝试定居。
**兴水利诏**:孙传庭到任后,发现北疆虽地广,但降水不均,农业依赖水源。他立刻组织人手,由工部派遣的匠师指导,军民合力,依据地势,或挖掘引水渠,将雪山融水引入农田;或修建蓄水池、坎儿井,储蓄雨季之水。一时间,北疆大地上,随处可见挥汗如雨开凿沟渠的身影,潺潺流水滋润着干渴的土地,也滋润着边民的心田。
**军垦细则**:在几处战略要冲,划定“军屯区”,由驻防边军轮番垦殖。明确规定,军屯所产,五成归军士自用及养家,三成上缴作为边军储备,两成由朝廷统一调剂。此举极大激发了边军的生产热情,昔日只知操练厮杀的汉子,如今也挥舞起锄头,在边境线上开辟出一片片充满生机的绿洲。军士家眷的迁入,更使得边关多了几分烟火气,少了几分肃杀。
**工坊新政**:北疆铁矿资源丰富,但冶炼技术落后。朱常洛采纳能臣建议,下令设立“北疆军器制备司”,并非完全采用江南精工细作的模式,而是结合北地特点,推行“土法锻铁”。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和简易高炉,招募民间铁匠,教授边军和屯民改进的锻造技术,大量生产质地坚韧、成本低廉的枪头、箭簇、马刀、农具乃至简易甲片。虽不及京城武备库的精良,但胜在量大、就地补给,极大地提升了边疆武备的自持能力。
政策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有部落头人疑虑,有边军惰性,有吏员贪墨,但在太子坚定不移的支持和孙传庭的强力手腕下,困难被逐一克服。北疆的面貌,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发生着改变。
而在这幅宏大的北疆建设图卷中,林雪的身影并未直接出现在屯田现场或工坊炉火旁,但她却以另一种方式,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一日,朱常洛拿着一封孙传庭的密奏,来到凝雪阁。密奏中提及,屯垦区青壮团练已初步成型,但训练之法多沿用旧制,效果不彰,且各堡寨之间缺乏协同,难以形成合力,希望朝廷能派遣精通练兵之法者前往指导。
“雪儿,孙卿所请,甚合孤意。这民防团练乃是边疆长治久安之基石,必须练出成效。只是……朝中宿将多长于大军阵战,对此等小股、分散、且需与民生结合的团练之法,恐不尽精通。”朱常洛将密奏递给林雪,眉头微蹙。
林雪接过,快速浏览一遍,沉吟片刻,抬头道:“殿下,大军阵战,讲究正合奇胜,令行禁止。而民防团练,生于乡野,长于边塞,其性如野火,其势如流水,强求阵战之法,反失其灵动。需得因势利导,扬长避短。”
她走到书案前,铺开北疆地图,指尖划过那些标注着屯垦点的位置:“民防之要,首在‘预警’与‘迟滞’。无需他们与正规骑兵对冲,但需能及时发现敌情,利用熟悉的地形,以弓弩远射、陷阱机关、小队袭扰等方式,拖延敌人,消耗其锐气,为官军集结争取时间。”
她看向朱常洛,眼神清亮:“臣妾于江湖之中,见过些绿林寨堡的自保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