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我怎么更进一步 (4/7)
bsp; 割地会让百姓流离失所,赔款让百姓赋税加重,属于是伤自己的子民,来讨好异族。
他们说的全是大道理,无从辩驳。
很快有心人就发现,这些言辞激烈突然冒出来的官员,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河东籍。
人家这些河东籍官员也不藏着掖着,大大方方,老子们就是有后台了。
几十万定难军呢,谁敢多言一句?
而且在他们开始发言之后,河东那边,各个州府也是提拔了一大批官员。
全都是这些人的亲眷,顶替了原本大宋安排的外地官员。
多事之秋,他们也不敢据理力争,毕竟在河东陈绍的话,已经比圣旨管用了。
赵桓嘴上打着哈哈,朝会不发一言,但是私下依然在暗中与金人和谈。
他刚从赵佶那里,学会了讲价,这让他压力顿减。赵佶也没想到,自己快五十了,还能教子成材呢。
以前这傻X是真打算按照完颜宗望开价给的。
朝会时候,都会忍不住在那出神算账,也算是古来罕有的珍稀物种、极品皇帝了。
因为完颜宗望也没有想到他是个傻子,属于是漫天要价,心中根本没想过大宋会给这么多。
朝中突然多了这么多主战派,还都是以前闲散的官员,李纲他们想不发现都难。
如今吴敏升任了门下侍郎,和李纲一起主持朝政。
再加上一个智囊宇文虚中,三人聚在讲政堂内,商议如今的局面。
本来李纲是在外主持战局的,但是组织打了几场之后,李纲也发现自己确实不是那块料。
就保奏王禀为前敌指挥,回到汴梁,专心处理朝堂上的事务。
王禀能受到这番重用,心中对李纲很是感激涕零。
因为他是童贯一手提拔起来的,按理说童贯落得如此下场,又是李纲他们一力促成的,王禀的官就该做到头了才对。
按照大宋的惯例,此时他应该被解除兵权,踢到某个偏远州府做防御使一类的官,然后再等着继续被贬。
不过李纲确实还算是有识人之明,看得出王禀是个人才,有带兵的能力,而且本性其实很忠良。
所以他大力举荐,保住了王禀,如今正是李纲权柄最重的时候,而且事关外围战事,没有人敢插嘴。
此时插嘴,是要负责任的,更多的官员,其实更倾向于和赵佶一样,一点都不想操心这国家大事,混过这段时间再说。
赵桓除了自己私下偷偷坚持议和之外,其他的大抵都听他们三个的。
耿南仲走了之后,和东华宫关系最紧密的,就是他们三人外加一个内侍省的邵成章了。
三人一般会在议政堂,商议大事,偶尔也叫其他人来。
出主意的是宇文虚中,做决断的是李纲,吴敏近来稍微有些不满,但一直隐忍不发。
这些被蔡京压制十几年的旧党士大夫,对于权力有种变态的渴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