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手搓泵压钻(多图,值得一看) (2/5)
这一次,林予安不得不动用原始的“燃炭钻孔法”。
他将木板立在地上,用刀尖在正中心,刻下了一个深深的十字作为定位。
然后,他走到壁炉前,用两根削尖的木棍当作筷子,从火炭中夹起一块烧得通红的,核桃大小的木炭。
他快步返回,将这块滚烫的木炭,精准地放在了那个十字定位点上。
然后,俯下身,嘴巴凑近,对着那块木炭的底部持续地吹气。
“呼——呼——”
随着新鲜氧气的注入,那块木炭的温度骤然升高,从暗红色变成了耀眼的橘红色!
它就像一个微型的熔炉,开始向下烧灼,炭化下方的木材,一股浓烈的焦糊味在空气中弥漫。
当木炭的温度稍稍降低,他就用刀尖将其拨开,然后将孔洞里那些已经被烧得酥脆的炭化物刮掉。
烧灼、吹气、清理……他不断地重复着这个循环。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操作,一个光滑黝黑的孔洞,出现在了木板的正中心。
然后,他开始制作增加旋转惯性的配重轮。
他在钻杆的下半部分,先用刀刻出了一圈浅浅的卡槽。
然后,他从另一块更粗的桦木段上,锯下了一个厚约十厘米的,如同铁饼般的圆木块,他又用“燃炭法”在这个圆木块的中心烧出了一个孔。
他将这个沉重的圆木块,用力地套入钻杆下半部分,直到卡槽的位置。
然后,他削了几个细小的硬木楔子,涂上松脂,从四周,“叮叮当当”地敲入圆木块和钻杆之间的缝隙里,将其死死地锁住,再也不会有丝毫晃动。
这个配重轮,就像一个陀螺的底盘,是让钻杆能够持续旋转、自动复位的关键。
最后,他将坚韧的缆绳一端,在钻杆顶端的凹槽里系紧,另一端则穿过横杆两端的小孔并系好。
一套充满了机械美感的、原始的泵压式手摇钻,便完成了。
有了这件新式武器,他立刻开始了艰难的备料工作。
他再次进入森林,拖回了几根足够结实、笔直的云杉枯木。
他先开始制作门框,庇护所的门口,是由不规则的石头和原木构成的。
他必须让门框与这个不规则的洞口完美契合。
他将两根粗壮的立柱原木靠在门口,然后用短柄斧和猎刀一点点地削砍打磨。
这是一个考验耐心和空间想象力的工作,他不断地将木头搬到门口比对,然后再拿下来继续加工。
当两根立柱和一根顶梁,都与门口的轮廓严丝合缝后,他需要将这三者组合成一个坚固的“U”形门框。
他采用简单的卯榫结构,他用手锯在“立柱”和“顶梁”的接触点,分别锯出浅浅的凹槽,让它们可以互相搭接。
一个极其坚固的“U”形门框,就形成了。
现在,是为合页制作基座的关键一步,他将那根将要安装合页的门框立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