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七章 说干就干 (2/2)
画的是林师傅在月下调试古琴,琴旁放着苏州话版的《琴谱》。
丑时画的是赵姨在灯下整理老香方,纸上写着苏州话的香材名称。
寅时画的是李奶奶在厨房准备点心馅料,嘴里念叨着苏州话的食谱。
卯时画的是沈师傅在晨光中检查缂丝经线,指尖划过丝线时还在用苏州话默念“匀一点,再匀一点”。
江源将这十二幅画整齐摆放在临时搭建的画架上,请众人提意见。
沈师傅看着申时那幅画,指着画中徒弟的笔记本笑道:“这里的‘水浪纹’苏州话标注得真准,连我平时常说的‘织的时候要跟着纹路走’都画进去了,就像把我平日里教徒弟的场景搬上了画纸。”
赵姨则偏爱卯时的画:“这画里的晨光,和我每天早起整理香方时的光线一模一样,连我用的青花瓷罐都画得分毫不差。”
林晓雨的“老宅变身记”短视频也更新到了第五期,视频记录了从老宅破旧的初始状态,到众人一起清理、刷墙、搭建织机的全过程。
最新一期视频的结尾,是江源在墙上勾勒壁画轮廓的场景,配上林师傅轻柔的古琴曲和徐佳莹的苏州话旁白。
“这座老宅子,就像江南的传统工艺,只要有人用心呵护,就能重新焕发生机。”
视频发布后,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不少人留言询问工作室的开业时间,还有外地的传统文化爱好者表示,开业后要专程来苏州体验。
经过一个月的忙碌,工作室改造终于接近尾声。
前院的体验区,绣绷、缂丝织机、研钵整齐排列,每个工位旁都放着手写的苏州话工艺说明卡。
展示区的“匠心故事墙”上,沈师傅的旧织机、赵姨的老香方、李奶奶的点心模具一一陈列,旁边的文字牌用双语标注着物件的来历和苏州话名称。
中院的交流区,四张八仙桌擦拭得锃亮,墙上挂着江源的画作和林晓雨的照片,角落的老式收音机里循环播放着评弹《珍珠塔》。
后院的手艺人工作室,每个空间都摆放着专属工具。
沈师傅的梭子、赵姨的研钵、林师傅的调音工具,小厨房里的土灶已经修好,李奶奶特意用它试做了一笼定胜糕,甜香弥漫了整个院子。
“咱们的工作室,就叫‘江南匠心坊’吧!”在众人的讨论中,徐佳莹提出了这个名字。
“‘江南’体现地域特色,‘匠心’突出工艺传承,简单又好记。”
众人一致赞同,苏木立刻找出毛笔和宣纸,写下“江南匠心坊”五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的笔画中又带着几分温婉,与江南文化相得益彰。
第二天,他带着写好的字去木工作坊,请张师傅做成木质牌匾。
张师傅听说这是传统工艺工作室的牌匾,不仅没收钱,还特意在牌匾边缘雕上了缠枝莲纹:“这花纹配你们的工作室,才够地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