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第六章 将去时 (4/5)
晚上才有的吃?
“给你备了。”孙原指了指曲足几上,“怕你饿,我将剩下的熊掌也给你留了。”
刘和一眼望去,还真是给他备了早食,一盏麦饭,一盏茶水,一张圆足几上放了烤熊肉和熊掌,看那份量,怕是自己得吃撑了。
他也不多话,拖过一张凭几便坐了下来,平日里朝堂宫内的生活规矩太多,在孙原这世外之地,反而轻松许多,管什么时辰日头,且满口腹之欲再说。
孙原望着他大剌剌模样,也是一笑置之,手上将一卷《诗经》归入架上。
他望着刘和,是不是自己以后,也像他一般,终究成了那规矩模样?
刘和看着隶书字迹,虽说不出苍劲,反而有几分阴柔,浑然不像男子手笔,拍了一块熊肉入口,道:“这字迹怕不是你写的罢?”
孙原答道:“我自幼在此,识字不多,然姐教的多些,故而我的字迹也有了她几分柔美。”顿了一顿,又道:“想来你不曾见过她,你若是见了她,定然惊为天人。”
“夸口。”刘和不以为意,他久在帝都,宫中佳丽、豪门贵女见的多了,便是林紫夜那清冷仙子,纵然气质出众,也不至于令他刘侍中望而惊艳。
转念一想,刘和又道:“怎么,你这位姐姐不在药神谷?”
“前些日子,她似是有事,不告而别了。”孙原的声音在刘和身后飘忽,伴随着书卷竹简的交击声,“十年来,她出谷颇多,不然于外界消息,我也不能知晓。”
“若是你们走了,她回来寻不见,又当如何?”
孙原闻言,手上动作不禁停了:“我有预感,此番出去,定能见到她。更何况,刘老丈都还在,她若回来,自然知晓我们去处。”
刘和回头望去,正巧看见孙原怀抱一卷《汉记》,登时眉尖一挑:“你如何有得《汉记》?”
“怎么,很奇怪么?”孙原哑然一笑,随即走了过来,将手中竹简递了过来。
刘和举着食箸,连连摆手:“不看。只是好奇。”
《汉记》始作于班固,随后历朝史官均有添补,当初孝明皇帝刘庄命班固、陈宗、尹敏、孟异等共撰《世祖本纪》,班固等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上。这是该书的草创时期,著书处所在兰台。孝安皇帝时,刘珍、李尤、刘騊駼等奉命续撰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起自光武帝建武年间,至永初年间,书始名《汉记》,写作地点从此徙至南宫东观。此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诸王表》、诸王王子表》、《功臣表》、《恩泽侯表》和《南单于传》、《西羌传》以及《地理志》。桓帝时,又命边韶、崔寔、朱穆、曹寿撰孝穆皇帝本纪(刘开)、孝崇(刘翼)皇帝本纪和顺烈皇后传,外戚传中增入安思皇后等皇后,儒林传增入崔篆诸人。崔寔又与延笃作《百官表》,并增补了孝顺皇帝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人的列传。共撰成一百一十四篇,始具规模。
到了当今天子初年,太学博士马日磾、鸿儒蔡邕、杨彪、卢植、韩说等名家又补作纪、志、传数十篇。只不过尚未写完,主撰人之一的蔡邕便被远贬至北境边疆,未能再入帝都城。熹平二年至今,不过七八年光景,此书尚在帝都之内,故而此书并未在民间流传。孙原能有此书,实属罕见。
“当初送雪儿来药神谷的高人,一并送了些书来。”孙原笑了笑,“我还有王充先生的《论衡》,还是极好的抄本。”
刘和眼睛又大了些:“你竟然有此书?”
王充乃百年之前的一代名儒,虽出身儒家,却能写下《问孔》《刺孟》这等鸿篇,惊艳一时,也正因为不同学术主流,世间罕有其书流传。便是鸿儒蔡邕,也有求《论衡》而不得的故事。
孙原瞧见他目瞪口呆模样,忍了忍笑意,终是放声笑了:“刘子谦,真不知你我,谁是侍中,谁是草民了。”
刘和脸上一滞,随即恢复了表情,又是那个不怒自威的大汉侍中了。
“孙青羽,今日刘和非把你带出药神谷不可。”
他夹起一块熊掌,狠狠地咬了下去。
********************************************************************************
待刘和吃得干净时,孙原已经抱着三五卷竹简立在他身后,一脸笑意:“子谦兄吃得可好?”
刘和抬头看他时,直觉这个瘦弱的年轻人一身轻松,仿佛并不知晓前途是何模样。
他几欲张口,却终究是不曾说出心中所想,淡淡道:“备好了,便一同去罢。”
孙原点点头,两人并肩缓缓步出竹楼,只见远处的骁骑已经将孙原等人的随身物品尽皆收拾,安置在刘和的马车之上,无非一二件衣服,倒也没有其他特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