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出发!目标伦敦! (3/4)
厂吗?赵学宁就打算反攻过去,反倾销,看看能不能对带英的纺织工业搞一波大冲击。
然后就是很有优势的中华美食。
连小皮特这种身居高位的首相级人物对于部分中华美食也是赞不绝口,赵学宁就不相信中华美食征服不了带英的味蕾。
所以小皮特返回带英之后,他也安排一部分国内的名厨远洋去了带英,在伦敦搞了个中华美食博览会,把中国八大菜系全都拉了过去,蒸炒焖煮、红案白案,那叫一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最后根据调研结果,大家发现也不是每个菜系、每一种菜式在带英都能得到认可,带英这边的人也有自己的传统口味,不符合口味的东西他们是很难接受的。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
后面赵学宁召集这些名厨,搞了一个美食研讨会,在会议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要求他们在中华美食出海的时候要注重本土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人的口味是在千百年的经历当中积累下来的,不会轻而易举就被某些食物给改变掉。
与其去绞尽脑汁改变他们的口味,不如顺应他们的口味,对咱们的传统菜式进行革新,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对一些受欢迎的菜式进行部分口味调整,大体保证原本模样的前提下进行美食的本地化。
让当地人在能够品尝中华美食的同时,又不会因为材质的口味而对此感到排斥。
当然,这么做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些正宗口味的饭馆,坚持中华本土滋味,让那些能够接受这种口味的英国人来享用,本土化是为了生存,保持原本模样则是为了进取,两手都要硬,两手都不能松。
“要尊重当地的习惯,但与此同时也要保持我们的本心,做出改变是为了尊重当地的习俗,保持本心是为了尊重我们的祖先,二者之间并不会互相排斥,也完全可以相辅相成。”
赵学宁在美食研讨会上如此发表了一番演说,让众人为之信服。
秉持着赵学宁的这种思想,在中华联邦国内关于美食出海的问题上,大家达成了统一的共识,从各个菜系选拔一批比较优秀的大厨,带着各自的学徒,带好准备需要的物料,出发前往伦敦,开始在伦敦经营中国菜馆。
八大菜系各大菜馆一起出海,一边研究搞当地的本土化口味,一边也会把自己原本的口味给坚持下来,照顾到各式各样不同的顾客的口味。
而与此同时,赵学宁还提出了一个关键点。
中华美食在当地绝对是高端文明极具品味的代表,所以一开始会去品尝的一般都是上流社会的王公贵族、富商大贾,肯定是会和平民绝缘的。
但是呢,咱们的中华美食是根植于民间发展起来的,任何美食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都会变得毫无生命力,都会变得僵化繁琐,然后逐渐走向灭亡。
所以赵学宁表示,在菜品的定价上,我们也完全可以搞两种规格。
可以安排一些饭馆儿打着宫廷菜的名义搞高消费,装修要豪华、典雅,玩宫廷风,吸引那些王公贵族之类的去那边消费,赚他们的英镑。
至于其他的菜馆也可以走相对而言比较亲民的路线,主打一个,把中华美食推向整个英国,不追求高消费,追求平民化,让带英中产平民也能享受中华美食。
在此基础之上,中华美食还应该关注一下英国广大的无产劳动群体,关注到那些没什么钱也不太吃得起饭的人。
部分的餐馆可以打着一些慈善的名义,搞一些廉价盒饭,专门提供给那些做苦工的工人、流浪汉之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