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大会风波 (2/3)
在公屏上来了一句——“对面都是彩笔。”
明明这件事和大部分的华国人没什么关系,但是却被莫名其妙的攻击到了,自然会感觉不爽。
还是在NeurIPS这样的国际性会议上,影响力也不是一把游戏能比的。
可能是因为每个人的演讲时间都是有限地,罗莎丽没有停顿,而是继续讲道:“这位学生的陈述,引发了我们研究团队对学术文化差异的深度思考。”
她的语气非常平静。
因为演讲还没结束,场下的人就算再愤怒也不会直接打断,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没兴趣再听下去了。
过了十分钟,罗莎丽的演讲结束了。
到了Q&A环节,几乎是瞬间,大概举起了几十只手,而且大部分都是华人面孔。
罗莎丽眼神中的慌乱一闪而逝,她选择了一个看上去比较柔弱的女生。
被点到的女生站起身,接过了话筒,她先是微微颔首,随后一口流利的英语脱口而出:“谢谢教授,非常精彩的演讲,您关于情感跨文化表征的发现令人印象深刻。”
熟悉华国人的都知道,在这种大场合下,就算想要喷人,也还是会收敛一些,先扬后抑是惯用的手法。
果然,在进行了礼貌的问候过后,这位女生开始了她的反击。
“学术不端这样的事情,作为科研人,我自然也是非常痛恨,但是您为什么要在PPT的内容中注明国籍?
我想请问,为什么这一点这么重要,以至于要被您特别强调?是否在您的潜意识里,这样一个个体的不当行为,足以让您对其整个群体产生某种关联性的印象?
或者说,正是因为绝大多数华国学者都恪守学术诚信,才使得这一个例显得如此‘突出’,以至于让您觉得必须标注出来,以示‘公允’?”
不少华国人都为这位女生的提问频频点头。
罗莎丽教授明显被问得有些措手不及,她扶了扶话筒,眼神有些闪烁:“谢谢你的问题。
我并不是有意冒犯,这只是一个个例用于说明问题,我的本意是探讨学术文化的差异,而且我也注明了大多数华国人都是非常诚实的。”
不过这样含糊的回复并不能将这名女生糊弄过去,她再次拿起话筒:“教授,我理解您可能并无恶意。
但作为在场的华国人之一,我和我的许多同胞确实感受到了冒犯。
这种将个体行为与国籍进行不必要的关联,本身就容易助长刻板印象,更别说是在今天这样的国际性会议上。
所以我谨代表我个人,请您删除这张PPT上关于国籍的标注,我认为学术批评应对事不对人,不应该针对某一个国家或者群体!”
沉默笼罩了片刻。
罗莎丽教授的脸色有些难看,但也许是迫于压力或者是其他的原因,她对着话筒:“感谢指正,很抱歉我的PPT造成了这样的误解,
我承诺,会删除幻灯片中存在的表述问题。”
女生微微鞠躬:“谢谢您。”
紧接着,会场里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