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拜师(下) (3/4)
;突然门被打开,大汉欣喜万分,以为师尊终于肯让他进门了,连忙起身,结果只看见元乐小心翼翼的探出个脑袋小声说道:“师兄,这么巧啊,小师弟一心苦修,院内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我正要去寻他呢。”
“那师尊有跟你说什么吗?”大汉一脸期待。
“哦对,有。”
“说什么了?”
“师尊说……你太吵了,叫你闭……安静点,不然你以后都别想进去了。师兄再见。”元乐赶紧乘飞梭而去,只剩大汉一人无声哭泣。
房间一角,被一个半成品的金属骨架和各式工具占据,空气中弥漫着各种特殊材料特有的气味。这里更像一个微型的尖端实验室,不错,这是星图父亲的工作室之一。七岁的星图和艾拉在工作室望着空中投影的一份计划书以及一份份设计蓝图。
“我们开始吧。”
两人各自开始忙碌。
一切始于星图的光子设计板。他运用在“基础结构力学”和“材料科学”中学到的知识,绘制出机甲的初始骨架。骨架采用蜂巢状中空结构,由记忆钛合金打印而成。这种材料不仅轻巧,具备极高的强度重量比,还能在轻微变形后自动恢复原状,极大地提升了机甲的容错率。
艾拉则在“能量回路拓扑学”上展现了她的天赋。她负责设计遍布骨架内部的液态金属能量传导通道。这些比发丝还细的通道,如同机甲的“血管”,负责将能源核心的能量高效、低损耗地输送到全身各个关节和执行器。她巧妙地解决了通道在关节弯曲处的流体动力学问题,确保能量流在任何姿态下都不会产生湍流或阻断。
第一阶段:核心骨架完成。
机甲的心脏是一个小型化的原子电池组,这是星图在父亲的指导下完成的。它通过催化反应储存大量能源,虽然功率有限,但对于一台初级机甲来说已经足够。
最挑战的是传动系统。星图最初设计的传统齿轮组在模拟测试中显得笨重且效率低下。是艾拉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方案——采用微型磁悬浮轴承和感压电肌肉束。
磁悬浮轴承实现了关节的无接触传动,几乎消除了机械摩擦和磨损。而感压电肌肉束则是真正的杰作:它们能产生精确的微变形,模拟人类肌肉的收缩与舒张,从而驱动肢体运动。这种设计响应速度极快,动作也更流畅拟人。
第二阶段:动力系统完成。
机甲的外装甲并非简单的金属板。他们采用了复合装甲:底层是碳纳米管编织的柔性缓冲层,用于吸收冲击;外层则是轻质合金基础甲片。
星图负责主要的光学雷达和惯性测量单元,为机甲提供周围环境的三维点云数据和自身的姿态信息。艾拉则补充了分布在各关节的微力传感器和柔性应变传感器,用于实时反馈机甲动作的力度和机身受到的应力,这是实现精细操作和自我保护的关键。
第三阶段:外装甲与传感器网络完成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运动协调与控制系统。星图编写了主控程序,处理传感器数据并下达移动指令。但让机甲“活”起来,需要将指令转化为无数执行器的协同工作。
这时,艾拉在“初级神经网络”和“并行算法”上的知识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她设计了一个小型的仿生神经控制网络,这个网络能够学习并优化运动模式。他们花了大量时间,让机甲反复执行基础的蹲起、行走、抓取动作,艾拉的神经网络不断收集数据,调整成千上万个控制参数,最终让机甲僵硬的动作变得协调、自然。
第四阶段:神经链接与最终调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