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结案 (3/4)
br />
一个拥有技术狂热且目的邪恶的隐藏组织。”
两人面对着白板上那些依旧未能有效串联的线索,
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对手不仅隐秘,
而且拥有可怕的目标和可能远超想象的技术能力。
就在这时,
宋安时的内部邮箱响起了一声最高优先级的加密提示音,
来源是一个无法追踪的匿名节点。
她与江辰对视一眼,点开了邮件。
里面没有任何发件人信息,
只有一个冰冷的纯文本附件。
文档以一种近乎机械的精准和冷静,详细罗列了前五起毒针谋杀案,
包括周伟明模仿的王志案的所有技术细节:
精确到毫秒的作案时间、经纬度坐标、环境温湿度及光照数据。
每一例所使用的、经过微调适配目标的复合生物毒素精确配方与注入参数。
所选定的每一个监控盲区的计算依据、基础设施干扰手法的具体实施方式。
甚至包括对受害者生命体征衰减过程的冰冷“观测日志”。
作案动机栏,对于前五起,只有一行字:
“淘汰有缺陷的旧型号组件。”
对于王志案,则标注为:
“低劣仿冒行为污染数据集,已予以清除。”
文档的最后,是一段留给收件人的话:
“致不懈的追踪单元:
赞赏你们的持久性,尽管效率低下。
‘精密清除’协议验证阶段已结束,数据采集达标。
‘工匠’运算单元已离线归档。
终止无意义的追踪循环。
你们的目标索引不存在。
共鸣会·技术归档部”
......
邮件是定时发送的。
技术部门的反向追踪如同石沉大海,
信号在无数个匿名节点间跳跃后,
彻底消散于全球网络的混沌背景噪音之中,无迹可寻。
办公室内一片死寂。
他们得到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犯罪记录,
近乎完美地还原了案情,
甚至间接坐实了“共鸣会”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