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 回家,这也算衣锦还乡吧 (3/7)
说了会跟着去调防,这帮人怎么可能不清楚。
“知道,一直跟着你就行。”
胥东点点头。
问到这,陈默也没了聊天的兴致,这个给自己开门的家伙,太没有聊天天赋了。
索性,人家职业特殊,应该就是沉默寡言的类型。
失去兴致后。
陈默也不再询问,干脆靠在后排椅子上假寐,心里衡量着回去该怎么跟家里提随军的事。
这可不是小事啊。
在村里生活大半辈子的父母,突然说要半个月内离开村子,到一处陌生的城市生活,乡下的人恐怕绝大多数都不会愿意。
尽管相隔只有五百多公里,可对于父母那种连县城都没出过的人,这点距离,跟出国都没区别了。
但这次随军恐怕没得选择,体系对抗如今过去的时间还短,可能引起的后果并不大。
并且调防,谁知道调到哪个犄角旮旯。
若是整到大雪山,或者疆省那边,这两年的时间怕是想回来都不太可能。
按照这个时代的交通情况,一来一回估计一个月都打不住。
哪怕不调那么偏僻,回来也不容易。
军区家属院安保至少没问题,并且随时能跟家里打电话,没必要次次都要麻烦村长跑一趟。
陈默闭着眼睛琢磨,加上车辆晃晃悠悠的,没多久,就迷迷糊糊的睡着。
。。。。。。。
下午六点左右。
鹰城丰县狮桥镇兴隆村,村口东头数第三家。
陈默的父亲陈学军,正蹲在地上从尿素袋子里抓出一把把锯末,撒到旁边的鸡圈。
他嘴唇紧抿,口中发出“啵啵啵啵”的声音,呼唤鸡子过来吃食。
手中的锯末掺杂了一些麸糠,这东西喂给鸡子,能换来每天几个鸡蛋改善生活。
家里孩子馋了,也能拿鸡蛋去门口,跟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换点豆腐,或者甜果子吃。
在乡下,除了小麦和大豆,鸡蛋也算是换东西的硬通货了。
陈学军身后。
灶房烟囱炊烟袅袅,陈静小小的身子蜷缩在灶火跟前帮妈妈烧火,母亲刘凤兰忙着做饭。
今天正好星期六,陈锋也在家,已经读高一的陈家老二,搬着桌子坐在堂屋门口,借着昏黄的院子灯在写作业。
“吃饭了吃饭了。”
刘美兰伸着脑袋看看外面的父子两个:“小锋,你把桌上作业本都收了,过来端饭。”
“学军,洗洗喝汤。”
陈母一边招呼着,一边端着一盘炒到金黄的鸡蛋放在桌上。
起身拿着碗去堂屋里准备夹点芥菜丝,当第二个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