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江南解体 (2/4)
如何处置自己。
虽然以刘羡如今的名声,没有人能够指责他,说他心怀祸乱,意图不轨。可有人公开打出了复汉旗号,刘羡的忠心与否便已不再重要。一旦复汉军遇到了刘羡,奉刘羡为主,谁能承担以后的后果呢?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明智的人此时就会做出决定,应早些剥夺刘羡的军权。
只是司马乂和刘羡毕竟已经共事了三年,期间一切顺遂,并没有什么龃龉。因此司马乂斟酌再三,没有第一时间做出这个决定。
而开过这次会议后,刘羡回到家中,一个人面对孤灯,独坐良久。阿萝知道详情后,见他愁眉不展,安慰丈夫道:
“长沙王殿下是个好人,和我们又是亲家,不至于如何为难你的。”
刘羡经她一说,只是叹了口气,轻声道:“政治上的事,还是不要做太多侥幸。”
他去到内室拿了本《道德经》出来,在昏暗的灯光下诵读几遍,终于下定了决心。次日一早,便主动向朝廷上表。表示自己身体有疾,不能再处理政务,恳请辞去身上一切官职,在家中养病。同时,他推荐刘琨接任司隶校尉,嵇绍来接任卫将军。
表文传到骠骑将军府,司马乂顿时松了一口气,他拿着文表,对上官巳等人说:“刘府君到底是位忠臣,知道自己避嫌,你们之前那些话,以后就不要再提了。”
原来,在那日会议之后,对如何处置刘羡一事,长沙王幕府私下里又进行了一次讨论。
上官巳性情急躁,便直接劝谏司马乂说:“会上刘司隶一言不发,目光闪躲,这显然是生了二心了。殿下,您应该当机立断,立刻除去这个祸害!虽然会背负些许骂名,但为江山社稷考虑,总归是利大于害。”
听此话语,其余人也多保持沉默,既不出声附和,也不表示反对。但潜在的意思,其实也是赞同除去刘羡。只有祖逖出言反对说:“国家纷乱杀良将,天下人将怎么看朝廷?到时候天下离心,怎么说利大于害?”
司马乂本也不想处置刘羡,但身为国家辅政,他又深知政治的残酷,一旦做错,是容不得人反悔的。因此他来回权衡其中得失,试图找到一个最优解。此时收到了刘羡请辞的表文后,正好解决了他的顾虑,当即同意此请,给刘羡挂了个闲职,让他转任散骑常侍,打算等荆州的乱事结束以后,再重新将他启用。
但结果正如前文所言,李辰拥立刘尼,势力竟然一发而不可收拾,大有席卷江南,横扫沔汉之势。
至此,刘羡陷入了自孙秀被杀之后,最为黯淡的一段时光。
在此事发生前,他已是当今朝廷的实权外姓第一人。前来拜谒讨好他的人群可谓不计其数,可仅仅两三日间,他俨然成为了洛阳的不可接触者,不仅不再有士人来拜访探望他,就连平常出行也要小心翼翼。只要稍微在外面待得久一些,街道上便不时能看见一些行踪诡异的人,一直尾随刘羡。
刘羡明白,这大概是司马乂派在自己身边的探子,专门负责监视自己的行踪。
如此一来,他干脆不再出门,回到安乐公府,整日在家读书练剑,就好像回到了出仕之前的生活。
不得不说,这种为人冷落的滋味并不好受。尤其是不久之前,刘羡还春风得意,以为自己大有可为。可转眼之间,竟因为这样莫名其妙的理由,就被迫潜居蛰伏,难免让刘羡感慨造化弄人。
好在这么多年下来,事实证明,刘羡交的这些朋友,还是靠得住的。
虽然刘羡身份敏感,但祖逖、刘琨、王粹、傅畅等一众朋友亲戚,还是时不时来探望刘羡。为他排解散心,并告知他如今政局的最新变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