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千山烽火 (2/4)
---”
********
虞醒看着数百俘虏,很是高兴。
他依旧询问过了,这些士卒,在数个月之前,还是昆明当地百姓,甚至有人还昆明附近的河道上挖泥巴。
也就是说,这些人可不是鞑子忠臣。
之所以来当兵,不过是混口饭吃。
从军不过是富贵发达的路径而已。
“这很好。”虞醒心中暗暗高兴。
他从这些人身上看出一个希望。一个契机。
那就是云南民心。
从后世所谓民族划分,曲靖当地百姓是彝族,大理昆明百姓是白族。都是异族政权,云南的汉人是在明清才大规模进入的。
但是在这个时代,虞醒不由要反问一句:
真的是这样吗?
彝族,还有几分独特的文化。但是有宗祠尊祖宗。这种明显的汉人习俗。
而白族,真的是异族吗?
是的,这些人话语之中,插入了许多隋唐的用语,比如起名时候,用菩萨蛮,药师奴,等等。
还有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的话语,平原称甸,城池称笼,湖泊称海,等等。
在发言语调上,也与这个时代的宋人有所不同。
但是
他们说的话,是汉语无疑。
并不是高丽那种,上层说汉语,下层说彦语,而是上上下下都说汉语,只是汉语之中夹杂一些中原不用的,隋唐词汇,与当地词汇而已。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其实没有民族自觉。
什么是民族自觉?
就是觉得自己是那一族的。
其实彝族上层觉得有一个共同祖先,才维系在一起。但是底层百姓,谁在乎这个。
在这些人也是如此。他们可没有觉得自己与中原有什么差别。如果有,大抵是中原来的人是外来人。如果真给这些贴一个标签的话,反而是佛教徒更重一些。
这就是老祖宗的遗产了。
云南被南诏占领之前,汉人牢牢占据了滇东,滇东南地区。
南诏崛起,为了防止汉人与大唐勾连,都被迁徙到了滇西地区,与南诏百姓混居。
先进文化自然具有影响力。时间长了,南诏百姓反而被汉人影响,在各方面向汉人看齐了。
有些大族修家谱,都说自己祖上是北边来的,比如云南段氏,有传是武威人。众说纷纭。
“云南百姓,未必不可为汉人。就看怎么定义汉人了。”虞醒心中已经有了大概的想法。
他知道这其中定然有无数艰难,毕竟云南与中原分离数百年,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就文化上,云南本地文化更接近于唐代,而不是宋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