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章 迁都 (3/4)
却非没有尺寸之功。”
“若我是诸葛亮,接下来数年就该老老实实闭关息民,免得扩张太过,关内有所反复。”
“而此时太子若坦然示诚天下,蜀贼自忖根基不稳,未必敢于轻犯。”
“反之,若偷偷摸摸离去,事后洛阳必会地动山摇,那时诸葛亮也好,关羽也罢,反而不惮于再次行险一搏的!”
啪!
曹叡展颜笑道:
“王公此言,可谓拨云见日,真真使孤茅塞顿开!”
其后一番溢美之辞,给足这位三公元老的脸面。
但等王朗离开后。
曹叡的笑容迅速消失。
“孤记得王公是徐州东海人?”
“东海郯县。”毌丘俭爽利答道。
曹叡:“那蜀将麋威也是东海人?”
“……东海朐县。”毌丘俭稍有迟疑。
曹叡:“既是同郡人,那你说王公能不能劝其归降?”
“听说那麋威乃文武全才,国士之姿,若得其相助,孤便如勾践之有范蠡,何愁来日不能三千越甲吞吴?”
毌丘俭表情顿时难绷:
“殿下!以麋氏父子在长安的优宠,怎可能因为同郡之情而另投别主?”
“况且那麋威生于戎旅之中,年少的经历多在荆、益二州,怕是连乡音都说不利索,怎会念什么同郡旧情?”
“若要王公强撑厚颜去说降麋威,只会自取其辱!”
“适才王公固然未曾明确支持迁都邺城,但到底真心为殿下谋划,何必再行敲打?”
“哈……戏言而已,仲恭何必较真?”
曹叡嘴角微翘。
“孤岂能不知王公同样顾忌朝野非议?”
“又岂能不知祖籍不同于故乡?”
“亲族不代表亲近?”
说罢,大笑离去。
而毌丘俭看着对方莫名孤独的背影,原本一些劝谏的说话顿时打住。
说起来,太子固然祖籍在谯县。
但他自幼就在魏王都邺城长大,生母甄氏更葬于彼处。
于他而言,本就是谯不如邺,南不如北的。
能够压住“乡情”,广纳谏言,足见太子有明主胸襟。
若逼迫太过,可能适得其反。
这么一想。
那位司马抚军见洛阳情势不妙,早早就跑去河北布局,委实简在帝心了。
难怪一场大败之后,虽然更加远离中枢,却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