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3/4)
nbsp; 此时昆阳城头上,早已挤满了观望的士民。
当中不少都是昨日才刚刚归城的面孔。
徐邈暗自一叹。
对方这次的“信”,他确实招架不住了。
他其实昨日想明白这个道理。
所以才选择今日会面。
徐邈:“我尚有一问。”
麋威:“请!”
徐邈:“既然我今日已经知晓这个道理,回头上书朝廷让利于民,你国何以相争?继续让下去吗?”
麋威失笑道:
“曹氏向来崇尚申、韩之法,尊长岂不闻韩非子所著的扁鹊故事?”
“昔年扁鹊为蔡桓公诊疾,曾言道: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剂)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自建安元年曹氏在许昌募民屯田之日算起,至今将有三十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地方上的利益,庙堂上的利益,各处的蝇营狗苟,早已根深蒂固,岂是你一言想改就改的?”
“怕不是改来改去,最后又是一个徒有其表的‘九品官人之法’?”
“故此,你国虽未病入骨髓,怕也要大施针石,猛服火齐(剂),然后大伤元气之后,方有望治好顽疾。”
“反观我朝。”
“自陛下定益州算起,尚不满十年,便是有一二疾,也能以汤熨缓缓调理,不伤根本。”
“这便是轻舟好调头,简车易转弯的道理!”
徐邈再次一叹。
他早在建安十年便入丞相府任职,至今十八年,如何不晓得麋威所言的“根深蒂固”?
此事自古皆然。
或许有朝一日,刘备治下也会有“根深蒂固”。
但至少在这一年,这一刻。
曹魏难以推行的制度。
在季汉,未必有多难。
更别说这背后,还有一场接一场军事胜利作为支撑。
想到这,徐邈彻底放弃了无谓的念想,终于道出来意:
“我欲自昆阳撤军,不知足下能否再一次展现贵国的贤德?”
麋威:“可。”
“但有一个条件。”
“城中士民若有愿意留下者,不可强迁。”
徐邈没怎么想就同意了。
实际上,他反而担心那些起了异心的人跟他离开,然后将敌国的“贤德”一路传播到许昌。
虽说这是早晚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