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义阳三关 (3/4)
;二者之间,横亘着一大片磅礴的山脉。
具体来说,就是桐柏山和大别山的连接处。
其中桐柏在西,大别在东。
二者自古以来就是天然地理分隔线。
从这个角度来说。
文聘所据的江夏北部,跟其北边的豫州汝南郡,才像是一个地理单元的。
毕竟一个在淮南,一个在淮北,两边只隔着一条河而已。
而江夏西部则远隔大山,倒像是别人家的孩子。
所以甭管是谁,只要盯着江夏地图看,就不可能忽视中间那一大片山。
而只要盯着那片山看,就不可能忽视卡在中间通道上的三座关隘。
这时麋威话一出口,见众人有些茫然,就知道自己又犯了穿越者常见的错误。
因为历史已经变动,曹丕根本没机会从南阳分置义阳郡。
哪来“义阳三关”的说法?
好在义阳郡虽然不存在,但义阳县还是早就有的,也恰好在三关的北部。
所以众人只是稍稍一怔,便都接受了这个说法。
便见马良随口道:
“三关是联通汉沔与淮上两地的重要关口。”
“虽不如叶县方城那边的口子大,仍足以通行兵马。”
“这两年关将军坐镇襄樊,厉兵秣马,魏军不敢南下,那口子堵不堵都无妨。”
“可今后大军北上,后方江陵必然空虚。”
“若北伐迁延日久,则须提防文聘从三关南下,直插南郡心腹!”
众人闻言,纷纷露出凝重的神色。
没办法,马良假设的这个行军路线,看似有些天马行空,实际上也确实挺考验将领的统兵能力和战略想象能力。
可谁让历史上真有人成功实现了这种骚操作呢?
谁让那人就叫孙武呢?
但凡统兵作战的就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名字吧!
历史上的吴楚柏举之战,有大量值得称道的战略战术。
比如名将伍子胥修渠筑坝,水淹楚都。
麋威早在江陵北郊就见识过那一战残留的痕迹。
又如吴国君臣通过佯退疲敌战术,成功在柏举击败楚国主力,实现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
柏举之战这个叫法就是这么来的。
但吴国君臣当中,要说谁最具有战略想象力,还得是兵圣孙武。
发兵之初,吴国大军溯淮水北上,到了当下义阳、平春一带的时候,孙武认为逆水行舟,行动迟缓,有悖于兵贵神速的道理。
于是建议伍子胥舍船登陆,南下翻越三关,直趋楚国都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