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大数据火了!(1\/3) (2/3)
情景喜剧的说法。
跟《爱情公寓》不一样…
《爱情公寓》属于实锤的抄袭。
缝合的太多,以至于人物人设完全没有办法前后一致!
典型的就是胡一菲——从美剧搬来的人设严重不接地气,而且因为缝合各种不同角色,造成形象上的割裂。
《加油吧!少年们》属于原创剧集…
至少在这个时空是原创的!
豆瓣评分8.8分…
电视台购剧是要给钱的!
两个月下来,《加油吧!少年们》至少赚了八千多万——加上网络版权…
施施作为《加油吧!》的投资方片酬折算投资,而且投资比例是30%…
当然有权利拿分红。
分账后收益2400万!
加上固定片酬200万…
一部剧入账超过2600万。
而且后续还有很大可能继续卖播放权…
意味着后续还会有分账。
至于《北京遇上西雅图》,她签的是8%的票房分红——只有票房分红。
那也有两千多万!
所以,施施才有勇气去逛汤臣一品嘛!
……
酒店,房间。
两人许久未见,干柴烈火,在一起温存了许久…
施施沉沉睡去,沈言则没有啥睡意…
干脆打开台平板,看起了《纸牌屋》。
最近《纸牌屋》火出圈了。
这个剧,沈言当然知道,客观点讲,前两季还行,尤其第一季,主线基本照搬英版《纸牌屋》,而英版《纸牌屋》的编剧本身就是政局中人,因此对政治斗争的细节描写得比较清楚,美版编剧主要加些美式细节;
第二季就开始跑偏了,但还在符合一定的合理范围内,但美式细节开始泛滥,喧宾夺主。
到了第三季,由于完全没有母本照抄,纯粹的由编剧放飞自我了,然后就变成了垃圾。
不过,国内媒体宣传《纸牌屋》,主要目的是为了炒作大数据这个概念。
各种吹嘘奈飞如何通过大数据发现了《纸牌屋》,顺便邀请了大卫芬奇,然后打造出了经典!
说实话,单纯从作品角度来看,奈飞的玩意儿,至少绝大多数剧,都是非常有个性的,有鲜明的创作者本身特征,真没看出大数据的影子,反而是好莱坞的爆米花大片,比较有点像大数据…
国内一群制片厂尤其是互联网大厂,最开始可能只是想着用‘大数据’入局…
毕竟传统制片厂有人有资源,互联网企业属于局外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