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剑起处 第三十章 书剑初识 (3/4)
nbsp; 字,他大多勉强认得。但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时常复习?“不亦说乎”?“说”是“悦”吗?也是高兴的意思?为什么学习和复习会高兴?有朋友从远方来高兴他能理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生气,就是君子?
叶逍然皱着眉头,努力地辨认着,思索着。他的阅读速度极慢,几乎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只能跳过或者根据偏旁胡乱猜测意思。
那些注释更是如同天书,什么“朱子曰”、“程子曰”,引经据典,看得他头昏脑胀。
不过,慢慢地,他似乎抓到了一点核心的意思。这位叫做“孔子”的圣人,好像在说一些做人的道理?关于学习,关于交友,关于修养……
这和他想象中的“圣贤书”不太一样。他原本以为会是些高深莫测、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他看得极其吃力,额角甚至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比练一趟剑还要累。但他却没有放弃,一种倔强和好奇支撑着他。
他看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到了“吾日三省吾身”。看到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有些话,他似乎能模模糊糊地理解。比如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给别人,比如每天要反省自己……这似乎和他从小受到的那些朴素的教诲有些相似,但又说得更深刻,更清晰。
而有些话,则完全无法理解。什么是“义”?什么是“利”?为什么君子和小人区别在于此?
时间在艰难的阅读中悄然流逝。
窗外日头西斜,楼内的光线愈发昏暗。
陈老悄然起身,点亮了几盏油灯,昏黄的灯光照亮了书案,并未打扰沉浸其中的叶逍然。
叶逍然完全没察觉到时间的流逝。他沉浸在那种磕磕绊绊、却又不断获得一点点新知的奇特感觉中。这种感觉很奇妙,不同于练剑时力量增长的实在感,而是一种头脑被一点点打开、看到另一个世界的朦胧感。
直到腹中传来饥饿的鸣响,他才猛地回过神来,发现窗外已是夜幕低垂。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小心地将那本《论语集注》合上,放回原处。
走出涵墨楼,冷风一吹,他才感到一阵精神上的疲惫袭来,但心中却有种难以言喻的充实感。
接下来的日子,叶逍然的生活变得规律起来。
上午练剑,锤炼肉身与剑技,与那无处不在的旧伤对抗。下午便雷打不动地前往涵墨楼,一头扎进书海之中。
他依旧从最简单的儒学经典开始读起,《大学》、《中庸》、《孟子》……阅读依旧艰难,生字层出不穷,含义晦涩难懂。他准备了一个小本子,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话记下来。
他很少真的去打扰凌昭寒,更多的是自己苦苦思索,或者等陈老空闲时,小心翼翼地前去请教。
陈老果然如凌昭寒所说,极为温和耐心,无论叶逍然问出多么简单甚至可笑的问题,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认真地用最浅显的语言为他讲解,从不流露丝毫轻视。
偶尔,凌昭寒也会来涵墨楼。她似乎常来这里寻找一些兵法或修行方面的典籍。有时看到叶逍然眉头紧锁地对着一本书发呆,她会驻足片刻,随口提点一两句,往往能一针见血,让叶逍然茅塞顿开。
但她从不长篇大论,点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