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随风潜入暗夺权 (3/8)
官,州通判及以上的地方官,每半个月,都要给我写一封书信。”
“这封信不会公之于众,甚至其中内容我也不会让任何人得知,只是你我之间的言语罢了。”
“若有不可言说的苦处,道听途说的风闻,最近读书的感悟,练兵行军的心得,乃至于某种小菜好吃,某地天气干爽,父母安康,儿女孝顺之类的事情都可以写在其中。”
“你我交心之后,欺上瞒下的事情自然就减少了。”
刘淮虽然说话的时候笑呵呵的,而且说完之后,也有些人面露感动之色。
但聪明人已经隐隐约约的发觉,如果这种制度能坚定的执行下去,那么山东所发生的大事,刘淮就能了若指掌。
因为每半个月写一封信的规定是死的,而且内容没有任何要求,也就是说不能用公务繁忙而推脱。
写不了公文,难道一张条子都写不了吗?
到时候自然会漏出一些信息来。
更为重要的是,这封书信是完全保密的,也就是说可以放肆攻讦同僚,暗中说坏话。
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不相同,中间就会有言语相悖的情况,就给了刘淮调查的抓手。
在这种制度下,想要瞒过刘淮,理论上只能是一个州府,从驻军到民政官,乃至于之后可能会有的台谏巡查,锦衣密探全都共执一词,同心同德方才可以。
理论上这是不可能的。
刘淮这倒也不是原创,而是学的带清的密折制度。
密折制度终究只是制度罢了,它无所谓好坏,决策者可以通过这种制度来保证信息畅通,只不过有人会拿这种权力而作威作福,有的人会运用权力来做出更好的决策。
当然,所有的制度都有漏洞。
密折制度到了乾隆时代,就被人摸清楚了套路,王亶望就让甘肃上下所有有权力写密折的人跟他一起欺骗乾隆,说甘肃有大旱,从而要来一大堆秀才名额,发卖之后全省官员一起发财。
但是现在这套密信制度刚刚出现,倒是可以用一用。
对此,会场中的人更加没有反对了。
少部分聪明人知道这是刘淮在集权,但一个军政领袖想要集权,有什么错误吗?
或者说,你都加入了这个军政集团了,这时候不帮助政治首脑集权来表忠心,难道还要上眼药吗?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能跟政治首脑交心拉关系的机会何等难得?谁要反对,他们反而要先反驳的。
丝滑的将第三条通过之后,终于到了‘如何恢复北地民生’这个宏大议题上来了。
而正因为这个议题实在是过于宏大,以至于一开始依旧无人发言。
“都统郎君,那就由臣下先来吧。”会场中沉默片刻之后,还是李通这个前金国宰相起身出言。
“所谓北地民生,不单单指的是山东。换句话来说,就是需要施加恩德的,并不只是山东百姓,还有中原河北士民。”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金国接壤的州府要接纳流民,并且统一赈济,然后到山东各州府,进行授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