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风波(上) (2/3)
瓶颈,把东西给提到了手上。
东西入手的瞬间,也有丝丝凉意传来,但感官不强烈。齐鸣见过的,摸过的东西多了,即便不开启望气术,单凭凉意的深浅也能判断这瓶子顶多到民国早期。
望气术一看,果然跟他预料的一样。
这瓶子长颈,圆腹,下腹部内敛,底沿微微外撇。一开始,这种样式的瓶子叫<玉堂春瓶>,因为形状跟玉壶春瓶还有梅瓶相似,所以有人戏称它们仨是瓶中三宝。
从雍正时期开始,因为常常拿来赏赐大臣,所以又称<赏瓶>。而之所以有了这个别称,其实还是太监偷懒造成的。
皇帝赏赐,太监就得大声把赏赐的东西给喊出来,喊的响了,才能表示这赏赐的尊贵。
一开始太监们都很老实,会大声喊<皇上赏赐玉壶春瓶一对儿>,但只要是人都有犯懒的时候,不知道从哪个小太监起,就喊成了<皇上赏瓶一对儿>。
反正上头也没追究,能省则省,这<赏瓶>的叫法也就传了下来。
他手上的这件,虽然是民国的,但它整体线条柔美,比例协调,胎质缜密,白釉莹润,光泽感自然,青花发色也是明艳亮丽,品相上佳,在同类器中属于佼佼者。
瓶身外壁自上而下分别用青花,描绘出整整九层纹饰,口沿处绘海浪纹、如意云头纹,颈部装饰了蕉叶纹及回纹,肩部则是缠枝莲纹及如意云头纹,腹部绘以勾连缠枝莲纹为主题纹饰,足胫绘仰莲纹及卷草纹一周。
赏瓶之所以常常用来赏赐大臣,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腹部的<缠枝莲纹>,华夏古人的一大爱好就是玩谐音梗。
<莲>的发音和清廉的<廉>一样,再加上是用青花勾勒,连起来正好是<清廉>。皇帝送这瓶子,寓意<一品清廉>,同时也是有警示劝诫的意思。
齐鸣看完了瓶身,翻转瓶底,底部落款让他愣住了,眉头瞬间就皱成了个川字。底款是青花楷书六字:
<大清雍正年制>
他抬头,看向林轩,这回也有了点责怪的意思:“你不是把它当成真品了吧?”
林轩喉头滚动,片刻之后,才轻轻点了点头,从嗓子眼里,闷声闷气的憋出了个“嗯!”字。
“小林子!你这也太,太,太~”
齐鸣一时间也没找到合适的形容词,最后只能无奈道:“你这也太糊涂了吧!带款的雍正青花赏瓶是什么情况,你不是不知道吧!”
用玉壶春瓶赏赐大臣,起始于清朝雍正年间。自此之后,这种形式成了皇家倡导吏治廉洁的一种手段,一直持续到了溥仪的宣统朝。
但雍正在皇帝里头本身就算是很节俭的,他对清官的标准是很高的,加上他在位时间也就13年,所以能得到这赏赐的也就不多,换而言之,这东西一整个雍正朝生产的数量也很有限。
到今天两百多年过去,目前全华夏,乃至全世界,对外公开,且被认定为是雍正官窑正品的赏瓶,有且只有一件,如今就在粤省商会里放着。
林轩即便对瓷器不甚了解,这一点肯定是知道的。但他居然把它给收了!
全世界公开的只有一件的东西,哪是这么好碰的。放到林轩这专业人士身上,不亚于有人拿着块玉玺,就说这是传国玉玺,你还信了。
如此低级错误,齐鸣是怎么都没想到,会发生在林轩身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