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帝范(7) (2/3)
李承乾8岁的时候,可是亲眼见证了自己老爹杀兄杀弟,然后登上皇位的。而当时那种情况,他和当初的李建成一样,都是嫡长子也是太子,而他弟弟李泰则跟李世民一样,是嫡次子,而且受到臣子和皇帝老子的喜欢。从身份地位以及目前得境遇上来说,这简直就是玄武门事变得翻版,一模一样。
而且李世民对外都这么放话了,设身处地,你要是李承乾,你是造反,还是等死?”
齐鸣这问题,让车子里一下子就沉默起来。
“李承乾因为瘸腿,性格本来敏感自卑,这种情况下,自然是不可能坐以待毙。只不过,因为齐王李佑先造反,他还没行动就被亲信给供了出来。
但李世民不知道确实是喜欢这个大儿子,还是念着长孙皇后的旧情,同样是造反,李佑被赐死,李承乾只是流放去了黔州,次年病死。”
“那齐哥,我记得最后上位的是唐高宗,叫李治吧。怎么不是你刚刚说的那个李泰啊?他也造反了?这李家人心都这么野的吗?”
“李泰没造反。但他坏就坏在了这个文学馆上。李承乾流放后,李泰觉得皇位稳了,但有一个人却不愿意李泰做皇帝。这人说出来,你们也一定熟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支持的是长孙皇后的第三子,李治。”
“为什么?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李泰和李治不是都是长孙无忌的外甥吗?谁当皇帝,他都是皇帝的舅舅啊?”
童欣晴自己也是大家族出身,讲究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所以在这一点上不是很能理解。
齐鸣解释道:“所以我说,坏就坏在这文学馆上。李泰通过文学馆,是有一批自己的班底的。所以,他要是哪天当了皇帝,那还有长孙无忌他们这些老臣什么事情?
但李治就不同了,年纪小,性格懦弱,一旦上位就只能依靠他们这些老臣,从这些权臣的利益出发,支持李治对他们才是最优解。
而且这李泰也不聪明,没了李承乾后,嚣张的不行。有一天唐朝的龙兴之地太原,挖出了个石头,石头上就刻了3个字“治万吉”。有心人就把这石头跟李治联系起来,解读成李治万岁吉祥。
这就让李泰坐不住了,也不知道怎么就犯了蠢,拉住李治说了一句话,原文是:汝与元昌善,元昌今败,得无忧乎?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你和元昌关系好,现在元昌因为谋反死了,你呢?你也小心点你自己的脑袋哦?李治不知道是真胆小,还是装胆小,立刻就把小报告打到了李世民那。”
李世民自己虽然杀兄杀弟,但没有一个老父亲希望自己儿子也学他。而长孙无忌,正好以此为借口,向李世民建议。
大致意思就是,李泰性子暴戾,要是登了皇位,极大可能兄弟相残。他这个做舅舅的都不想看到外甥们自相残杀,更何况是皇帝你呢?所以为了保全皇帝所有子嗣,他建议立性格善良的李治。
李世民最后也接受了这个建议,立李治为太子,并且下旨贬斥了李泰。野史上,李泰直接被李世民幽禁,最后自杀。正史上,李泰被贬,最后35岁就病死在了均州郧乡。”
“那这些,跟齐哥你手上这本《帝范》有什么关系?”小龙问。
“自然是有关系的。太子的培养,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像是李承乾8岁,就开始正式接受继承人的教育。但李治当太子的时候,已经是贞观17年,他都16岁了。
等到贞观22年,李世民的身体已经出了问题,大概也是预感自己时日无多,而当时的李治,在他眼里任然不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事实上,他还动过让更加优秀的第3子李恪,来取代李治的念头,最后因为长孙无忌的劝阻,才打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