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大明宣德年制,洒蓝釉广口梅瓶 (2/3)
sp; “好东西,应该是清朝仿宣德的蓝釉描金笔筒。能有这工艺,不是雍正就是乾隆的官仿。啧啧,这釉面的雪花纹可真漂亮。小哥,哪儿买的?”
齐鸣朝老板竖了个大拇指。三两句,能断个代,厉害。
“就刚刚在地摊淘的。”
这老板忍不住打量了齐鸣两眼“小哥,也懂蓝釉瓷?”
齐鸣也没太过谦虚,语气不卑不亢的道“懂一点。”
“呵呵,能淘到这种东西,那可不是懂一点了。不知道,你有没有出售的打算?”
童欣晴立刻不乐意了,腮帮子微微鼓起。这会儿店里也没什么人,两人都摘掉了口罩。
齐鸣摆摆手拒绝“老板,我们是来你店里买东西的,可不是来卖的。而且你也问错人了,东西可不是我的。”
“呵呵,不好意思,职业习惯。”
老板这话还真没骗人,古玩店不光卖东西也收东西,他们一般都有几个固定的不差钱的客户。这看到了好东西,总要问一嘴,万一买下了,再一转手就能大赚一笔。
看了许久,老板才依依不舍的放下笔筒“不瞒你们说,我这也有一件洒蓝釉的广口梅瓶,不过是清朝民窑的。看到你这种官仿精品,所以才忍不住开了口。”
“哦?”齐鸣来了兴趣,这还掉蓝釉坑里了,随便进个店就又能碰到一件?唐师傅教他宣德蓝釉瓷的时候可是跟他说过,这蓝釉可是极其稀有的。
当年明宣宗时期虽然烧出了洒蓝釉,但也就烧了10多年,成品不多,并且因为特殊原因,大多数东西都还被砸了。
而这洒蓝釉之所以好,是因为釉料是跟元青花一样的苏麻离青钴料。需从波斯进口成本极高,整个明朝也就开创了仁宣之治的宣宗玩的起。
他的后世子孙,大都因为蓝釉的代价过大,消耗过高,没能重现蓝釉。到了成华年间,原产地在现今伊朗的苏麻离青彻底枯竭,宣宗的蓝釉也就彻底绝迹。
到了嘉靖年间,这位贼会花钱的道士皇帝,不惜成本,从国外进口了回青料,再配合国产的石子青,尝试仿造宣德蓝釉。
这嘉靖倒是烧出了一种相近的回青釉,但回青的蓝是雾蒙蒙的那种,而宣德蓝釉则是蓝宝石的那种纯净透亮,两者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也是自此之后,再没人烧这蓝釉瓷。直到清朝最鼎盛的,雍正,乾隆时期,在官方的支持下,才又开始仿制宣德朝的蓝釉。
如今市面上,藏家手里流传出来的也都是乾隆这一时期烧制的。
这会儿齐鸣倒真想看看,这老板手里的洒蓝釉瓷又是个什么器物。
“老板,那方便拿出来看看吗?给我们长长见识。”
“没什么不方便的,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嘛。”说着老板起身,推开柜台后的门上了走了进去。
等他再回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个长方形木盒,将盒子里的东西取出放到桌上后,童欣晴的目光顿时被吸在了上面。
她红唇轻启,忍不住赞叹道“这个,好漂亮~”
就是小紫,一双紫瞳里也倒映出了一片蓝盈盈的波光。
这梅瓶宽口,丰肩,肩以下渐收至胫部外撇,圈足。造型端庄,秀雅,却不失稳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