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李世民:朕不复辟 (2/4)
‘虚妄’二字,总觉得与《道德经》的‘无为’有些相通。”
李世民说道:“当年朕在太极宫,总想着‘有为’,平定突厥、整顿吏治,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以为这样才算帝王本分。”
“可读了法师的经卷才悟到,太过执着‘有为’,反而会被权力困住,就像法师说的‘着相’了。”
玄奘合十微笑,声音如清泉漱石:“陛下所言极是。佛法讲‘缘起性空’,世间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
“陛下当年的‘有为’,是因天下初定,需帝王雷霆手段安定四方。”
“如今太子推行新政,国泰民安,陛下的‘无为’,便是顺应因缘,这正是‘应无所住’的真意。”
玄奘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恳切:“贫僧西行十七年,见天竺佛法昌盛,各国君王皆以弘法为功德。大唐如今盛世远超天竺,若佛法能在此生根,与儒道相辅相成,实为万民之福。”
李世民闻言,了然地笑了:“法师是想说,道教虽为国教,却不妨碍佛法流传?”
他放下茶盏,语气带着帝王的通透:“朕当年尊道教,一是因太上老君姓李,二是道教‘清静无为’的理念利于休养生息。但宗教如江河,能容百川者才得长久。”
“朕看长安西市的胡商,既有信袄教的,也有信佛教的,彼此通商往来,从未因信仰争斗,这才是大唐该有的气度。”
玄奘眼中亮起光芒,起身躬身:“陛下圣明!贫僧并非要争高低,只求佛法能在大唐弘传。”
“佛经中的‘慈悲为怀’‘因果报应’,与儒教的‘仁爱’、道教的‘向善’本是同源。若能建寺译经,让百姓明善恶、知廉耻,于新政也是助力。”
“只是……”
玄奘稍作迟疑:“如今道教为国教,贫僧担心太过张扬,会引来非议。”
李世民摆摆手:“非议?”
“太子虽掌朝政,却向来敬重朕的意思。他推行新政,最看重‘民心安稳’,佛法若能导人向善,他高兴还来不及。”
“再说,朕虽退居大安宫,这点面子他还是要给的。”
顿了顿,李世民看向玄奘,眼中带着笃定:“朕给你修大慈恩寺,不仅要译经楼,还要建一座雁塔,存放你带回的佛经与舍利。”
“朕会亲笔写下《大唐三藏圣教序》,说明建寺并非废道兴佛,而是‘三教合一,共辅盛世’——有朕这句话,谁敢非议?”
玄奘感动得双手合十,声音微微发颤:“陛下此举,功德无量!贫僧在那烂陀寺时,戒贤法师曾预言,‘东土有圣主,能护佛法流通’,今日方知法师所言非虚。贫僧愿以余生之力,译经弘法,让佛法成为大唐盛世增添光辉。”
李世民笑道:“法师不必过谦。”
“朕读你译的经卷,见‘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便想起当年玄武门之变,朕若执着于‘兄弟相’,恐怕早已身首异处。”
“后来治天下,若执着于‘帝王权威相’,也容不下魏征那些逆耳忠言。这佛法,说到底也是治心之法。”
玄奘回道:“陛下能从佛法悟治心,正是佛缘深厚。贫僧以为,帝王治世如法师修行,需‘明心见性’。”
“明民心之性,见天下之性。太子新政重实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