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让皇子们走出国门 (4/5)
州运盐和药材去河南,船速要快,稽查司派人沿途护航,不许有官吏克扣。”
强势的独裁太子,容不得任何其他人的声音。
也没有人敢发出相左的意见。
这件事没有上朝廷,李承乾直接下令。
一道道教令从东宫发出,像细密的网,瞬间撒向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与从前不同的是,这些命令没有经过层层衙门的推诿,而是直接送到了州县主官手里。
这得益于新政推行的“县六部”制度,每个县都有专管救灾的“民部”,主官由吏部直接任命,考绩律里明写着“救灾不力者即刻罢官”,谁也不敢拖延。
河南道的灾民最先感受到变化。
郑州刺史王玄,接到东宫教令时,正对着空荡荡的粮仓发愁。
可第三日午后,加急驿站的驿卒就送来大唐钱庄的汇票,他带着汇票到汇通司设在汴州的分号,半个时辰就兑到了现钱。
更让他惊叹的是,第五日清晨,江南的漕粮船就到了渡口,船上插着“稽查司督运”的黑旗,押船的水师士兵直接带着“三维单”与他核对:“糙米二十万石,盐五千斤,药材三千包,核对无误请画押。”
灾民安置点里,县民部的小吏用算学册子登记人口,按“老弱妇幼每日两升米,壮丁一升半”的标准发粮,册子上的数字清清楚楚,谁也别想多领。
有灾民怀疑官吏会克扣,可稽查司的人每日都来查账,连米缸里的余粮都要过秤,发现有小吏偷偷藏了两袋米,当场就被摘了官身押往长安,告示贴在安置点门口,吓得再没人敢动手脚。
陇右道的抗旱则显出新政“调资源”的本事。
李承乾从关中调去的不仅是粮食,还有工部新造的“龙骨水车”和实务科进士。
这些年轻人带着图纸,在干涸的河床上教农夫挖渠引水,用算学算出最优的灌溉路线。
更关键的是,大唐钱庄给陇右的农户发了“救灾贷款”,免息三年,让他们能买新的稻种补种耐旱作物。
秦州刺史在奏报里写道:“往日抗旱,要等朝廷粮,要等地方捐,如今汇票到账即兑,水车随要随到,灾民虽苦,却无大乱。”
最棘手的是疫病。
李承乾从长安太医署调了三十名医官,带着从岭南采购的药材,靠水师快船五日送达河南道。
医官们按太子教令,在安置点外挖隔离区,烧艾草消毒,给灾民喝煮过的药汤,甚至教他们“饭前洗手,秽物深埋”的法子。
汇通司还贴出告示:“凡举报隐瞒病情者,赏钱十贯;医好病人者,县衙记功。”
短短十日不到,蔓延的疫病就被控制住了。
这一场水旱大疫,像一场突如其来的考试,考出了新政的真本事。
长安西市的商人发现,汇通司的汇票在灾年反而更管用。
从前运粮到灾区,要担心地方官赖账,如今拿着东宫签发的“督运令”,到了州县就能凭票兑钱,稽查司还派船护航,连劫匪都不敢靠近。
洛阳的寒门进士在救灾中崭露头角,他们用算学核账、用图纸规划水渠,比只会引经据典的老吏高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