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三月之期 (3/5)
经济重心仍在陆上丝绸之路。
因此在李世民看来,太子要开设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其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钱财,更多是为了传播自身的威名,以及收集各类奇珍为主。
不过房玄龄却说了另外的事:“太子的船队,在林邑国带回大量稻种,据说能一年三熟。”
听到这话,李世民面色出现了惊讶的变化。
要知道如今大唐的水稻,都是一年一熟。
北方无霜期较短,水稻主要分布在关中、河东等地,需春播秋收,生长期通常为四到五月,仅能满足单季种植。
南方虽气候温暖,但受限于水稻品种,仍以一年一熟为主。
部分水利发达地区,可能尝试稻麦轮作,但尚未形成稳定的两熟制。
不过现在邸报上,在太子东征前,已经在进行推广稻麦轮作的方式,但还没有彻底普及。
毕竟对于百姓来说,贸然尝试新的作物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
一旦失败,可就是一年劳作亏空,且大多数家庭一年到头都是指着田地过活,稍有意外便会导致全家饿死的情况,他们没有试错的本钱。
“果真如此?”
李世民询问道,一年三熟的水稻对于大唐这样农业为基的国家来说,意义太过重大。
这意味着在同样一年的时间里,粮食的产量将会翻上三倍。
房玄龄微微摇头:“暂且只是听闻,倒是消息已经传开,太子欲在江淮种植。”
李世民有些沉默。
半晌,才道:“潼关,洛阳,辽东如何。”
房玄龄回道:“太子在通关有守军两万,火炮二十,洛阳约莫有辽兵三万。”
“辽东之地,由皇长孙负责,大约可起兵二十万余。”
看似李世民病愈后,一直在享受奢靡,但对于太子的探查,就没有停止过。
知己知彼,方百战百胜。
太子的兵力,长安城不用多说,主要在于潼关,洛阳,辽东三地。
这其中,潼关尤为重要,扼长安之咽喉。
若太子于长安城中失利,必先逃于潼关,再立于洛阳,与之分庭抗礼。
洛阳再败,则退回辽东固守。
李世民若要动手,自然不会去跟太子纠缠,这会让大唐动荡不休。
是以先要拿下潼关,截断洛阳,以困太子。
太子在筹备,他又何尝不是在筹备,不过是看谁技高一筹。
“承乾,好手段。”
李世民感叹道。
这是阳谋。
尚且不知太子是为此拖延,还是为此迷惑,但在这个时候将此摆出来,从某些方面来说,无疑是多了一道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