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太子发难,人人自危 (2/5)
,年息四万八千钱,既解决俸禄问题,又避免增加百姓赋税。
还有地方财政分担,军队开支由地方藩镇承担,中央仅保留少量禁军,进一步降低财政压力。
再就是缩减官员规模,贞观初开始,李世民通过精简将中央官员从2000余人裁至643人,全国官员总数约7000余人。
全国州县数量也大幅减少,形成小政府格局。
长安作为首都,集中了中央政府的核心官僚体系。
在京诸司职事官即为 643人,涵盖三省六部、九寺五监等核心机构。
这一规模体现了李世民对行政效率的极致追求,通过压缩冗余职位,确保政令高效执行。
也就是说,李承乾这一手,几乎干掉了长安城内官员的三分之一。
这让作为大理寺少卿的苏亶,人都麻了。
不知道要不要跟着太子干这么疯狂的事情。
面对太子妃的担忧,李承乾淡淡道:“无妨,证据确凿。”
“难道有罪不罚?”
李承乾端起茶盏轻抿,青瓷在案几上叩出清响:“玉儿,你可知为何父皇推行官制改革?”他指尖划过案头堆积如山的卷宗,“表面上是为了减轻民负,实则是将权力攥在自己手中。”
苏玉儿脸色微白:“可如此大动干戈,陛下岂会坐视不理?”
李承乾冷笑道:“他若真要保这些人,早就该出手了。”
“如今证据确凿,他若强行干预,反倒落个包庇罪臣的名声。”
苏玉儿迟疑道:“父亲那边,有些担忧。”
李承乾淡淡道:“你父亲若是聪明人,就该知道,比起那位精于算计的帝王,即将继位的储君才是他真正的靠山。”
苏玉儿突然意识到,那些看似寻常的罪证,实则是精心编排的杀局。太子每动一个官员,都是在斩断陛下的一分势力。
她下意识攥紧裙摆:“殿下,若是世家……”
李承乾无所谓的道:“这里是长安,世家要是叛乱,我可是高兴还来不及。”
对二凤这边,暂时不好下手。
毕竟真要到父子大战,整个大唐都要全部动荡起来,乃至于退回到五代十国的黑暗时期。
这一点,是李承乾不能接受的。
玄武门要走,但不能盲目的干,否则真就成了历史的罪人。
然而世家,但凡给李承乾半点由头,他就敢让苏定方带着神武军,直接杀过去。
来一个杀一个,来十个杀十个。
当初最早之际的打算,就是打完辽东后,就顺着河东河南,一路清查下来。
可惜后来二凤这块不给力,直接接了下来。
导致李承乾最初的算盘落空。
那个时候大军南下,李世民必然会起兵对战,自然就没了意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