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要趁这个机会打玄武门吗? (4/5)
; 李元昌侃侃而谈,杜荷等人,却不怎么接话。
等李元昌说完后,赵节却道了一句:“这等行径,与小人何异,趁人之危,颇为不耻。”
李元昌皱眉道:“赵节,你这话是何意?”
“自古成王败寇,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如今天赐良机摆在眼前,不趁机夺取宫城,难道要等陛下回过神来,再将我们一一清算?”
赵节微微摇头:“汉王,话可不能这么说。突厥铁骑即将压境,此刻若对太极宫动手,陛下安危暂且不论,长安百姓怎么办?万一消息走漏,军心大乱,突厥趁虚而入,我们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李元昌喝道:“赵节,你莫要妇人之仁。”
“宫城布防兵力空虚,只要我们一声令下,借机调动火炮,不出半个时辰就能破开玄武门,控制宫城!届时以陛下名义发号施令,突厥不足为惧!”
赵节虽说曾经有些纨绔,然秉性是不错的,否则也不足以让李世民看重,授予洋州刺史之职位。
刺史为州府长官,掌一州之行政,赵节能担任洋州刺史,除开本身的身份外,个人能力跟品性都是不差的。
历史上赵节之所以被赐死,完全是因为站位错误。
其母长广公主在武德末年改嫁杨师道,当时赵节才八岁,正是启蒙之际。
而杨师道,深受儒家忠义思想的熏陶。在其成长过程中,杨师道的言传身教对赵节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节从继父那里接受了正统的道德观念,认为做事应遵循正义和道德准则,而趁人之危这种行为违背了这些原则。
杨师道在官场中以温和、谨慎和正直著称。
在处理事务时,通常会考虑到各方利益,尽量避免采取极端或不道德的手段。赵节在与继父的相处中,耳濡目染了这种处世方式。
他明白通过正当手段解决问题虽然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但从长远来看,更有利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也更符合道德规范。
李元昌就不同了,虽说深受皇家教育,可他自小看到的,是李世民弑兄杀弟,囚父继位。
赵节没有过多跟李元昌争执,看了太子殿下后,缓缓道:“汉王!陛下将长安托付给太子,是信任殿下能守住国门,而不是让我们行此背信弃义之事!”
“当年陛下渭水之盟,单骑退敌,何等英雄气概?如今我们若趁他兵力外调就夺宫城,与那些勾结突厥的乱臣贼子有何分别?”
李元昌反驳道:““住口!赵节,你懂得什么天下大势。”
“太子若不趁机上位,等突厥退去,掌控全局,难道就会放过殿下吗。”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杜荷此时插话道:“汉王,太子监国以来推行科举、整顿吏治,民心所向。只要守住长安,立下抗敌大功,何愁没有未来?何必行此险招,自毁根基?”
“哪怕是陛下事后要对付太子,我等也不是没有还手之力。”
“此时发难,为天下人所不耻,朝廷百官如何看,天下文人又如何看太子?”
李元昌对着太子拱手作揖:“殿下,自古成王败寇,只要殿下登基,天下民心还不是任由掌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