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太子要跟咱家抢饭碗 (2/3)
nbsp; 各郡官员来长安办差时,大多住在此地。
平常常驻‘邸’的官吏,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把朝廷的政令、诏书誊抄下来,快速传达给地方太守。
这个过程叫作:报。
话至此处,一个自汉朝便有雏形、唐代成熟、延伸到宋、元、明、清的东西就呼之欲出——
邸报!
刘据来视察,甚至还叫上一个家门人同行,想干什么,已经不言而喻。
金日磾有句话说的没错,“笔杆子握在儒家手上,任由乱嚼舌头烦人的很!”
岂能任由?
暗地里的手段不可取,刘据要行阳谋,把笔杆子握在自己手上!
在此之前,有两个步骤,一个是考察,在各‘邸’的现有基础上扩充,总比白手起家简单、快捷。 另一个。
则是准备一份样本,去摆平刘据的皇帝老爹。
前一个步骤进行的很顺利,虞初带着太子到处看、到处问,想了解的都已了解。
可到第二个步骤,太子口述,让虞初来润色时,这位家却一惊一乍的,一会儿惊疑,一会儿震撼。
最后越写越虚,心说:
‘我门人向来以夸大其词、编造故事见长,但跟太子殿下一比,我们才哪到哪儿?’
‘小巫见了大巫好吧!’
虞初战战兢兢写完,初版一定稿,刘据就找来蔡成,命其先印刷五十份。
数量多,才具有显著的说服力、冲击力。
然后。
刘据就抱着一沓‘大汉皇家邸报’,入宫了。
这个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没错,当年刘据弄出各类新式技巧之物时,走的都是这个流程,出实物、入未央、摆平老刘。
在当今天子时期就是这样,想推行一个新物件,只要搞定了皇帝,剩下的一切都不是问题。
根本无需跟朝臣们拉扯。
这就是皇帝一言九鼎的好处,当然,这也是一把双刃剑,皇帝始终一言九鼎,说一不二,时间长了……
是好是坏,难讲。
不过这些还都是没影儿的事,刘据先享受了便利再说。
未央宫,承明殿。
一道抑扬顿挫的清朗声音在殿内回荡,时而舒缓,时而高昂。
“元鼎三年仲春之月,望日,天子车驾出长安,随行者众,见田间麦苗繁盛,天子曰:民以食为天,不可轻毁、践踏,有违者当重罚。”
“法吏遂附和:当斩首。”
“百姓闻谕,无不望尘而拜,口称陛下仁德。”
龙榻上,皇帝歪着身子,斜着眼,一脸怪异的听着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