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策 (3/4)
; 老李并没有立刻细看,而是对这挎包里的其他东西也起了好奇心。
放下那厚厚一摞纸,掀开那挎包的口,随即又拿出了两支长短不一的毛笔。
笔端还有两个粗糙的,用细竹管做的笔帽,是用来保护毛笔笔尖的。
而后又拿出了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里面则是手指长短粗细的炭笔。
翻了翻后还找出了一个火折子,包括两把梳子、红绳等,显然是给李明达、李清梳头用的。
而后拿出了两根铜簪子,跟李治当初买给李明达、李清的金步摇很相似,造型都是以简单、实用为准。
随即又掏出了一个小布包,打开后,只见里面放了一些果脯零嘴。
不用想都知道,这些还是用来哄李明达跟李清的。
最后还从包里翻出了一小块廉价的墨条,看那大小好像已经用了很久了。
文房四宝齐全,但并没有找到镇纸,估计是嫌太重了。
当然,也没有砚台……。
哦,对了,今日当作离别礼物送给李慎了。
“明日把朕那方砚台给晋王拿过来。”李世民看着满桌子的“乱七八糟”,既心疼又欣慰。
在他看来,李治当作宝贝的这些东西,全部加起来估计也值不了几个钱。
唯独值钱的,可能就是那两个铜簪子了。
可惜,还是给兕子跟清儿准备的。
“怕是您给了晋王,殿下也不舍得用。”王相和在旁边小声附和道。
“为何?”李世民诧异道。
随即不等王相和回答,李世民就欣慰的笑了。
可不是,若是舍得用,就不用去了趟醴泉驿馆,还把人家的砚台给顺回来了。
示意王相和把那“乱七八糟”再重新给李治装回去,随即李世民就拿起了那厚厚的纸张。
纸张下面的数十张还没有写字,看来是备用的,拿在手里摩挲着,也不是什么好宣纸。
《工匠明细》中,上面有很多问号,但李世民不懂那些符号。
拿在手里猜了半天,算是猜出了可能的意思是未定。
而后翻了几张,看到了那《摘要》,上面寥寥数语,刺眼的倒是最开始的三个字:致暴君。
既有《守则》,也有《安全准则》,通篇大意是以因山建陵的安全来展开的。
《守则》是约束官员的,《准则》是针对工匠的。
一份《材料明细》进入了李世民的眼睛,细细端详了一番,发现李治记载的还颇为细致。
包括了各种各样从各地运送到昭陵的材料等,有些后面还标记了具体用途以及……应该是数目吧?
李世民不确定,因为还是很简单的符号。
但他琢磨了半天,也没有琢磨明白。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