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道德金身 (2/3)
nbsp; 去掉次品,至少五百颗应是有的。
而且,烧制出来的弹丸,不但大小一致,重量都相差无几,可比那些石头要好用多了。
更重要的是,这般开炉烧丸的效率实在是高了太多,能够成批且快速的量产。
若是需要,无非就是同时多开几座冶炉的事儿,倒也不难。
卫城内随着尸乱而荒废的一切,都正在李煜的治下,逐步走上正轨。
......
赵钟岳正想重新端回羹碗,又突然想到了些什么,再度开口道。
“明公,学生还有一事相报。”
“嗯,”李煜两口就吃完了那么一小碗锅巴饭,现在看着赵钟岳,静候下文。
“但说无妨。”
赵钟岳坐直了腰,“明公,学生听到一些谣传,不知真假。”
他先是铺垫了一番,撇清关系,才继续道。
“学生这几日有所留意,百姓们私下里,其实还是埋怨朝廷的......”
东征之后,就是大灾,这在一些百姓们的眼中事后看来,因果关系很是明了。
而抚远县衙前坊中的一些孤寡妇人,之所以自家男人不在身边,并非其亡于尸乱。
而是早早被东征抽调去做了辅兵,亦或民夫。
这个比例,在乾裕三年开春后,约莫占每县、每村的至少一成适龄男丁。
如李煜的顺义堡,抽调三十丁,比例已经是相当之多,足有两成。
这些一去不回者,或许是‘他’的兄,‘她’的夫,‘他’的父,‘她’的子......
经过这场尸乱,所有百姓都意识到......那些人,几乎已是生死两别的定局。
这般后果,抚远县中死里逃生的百姓们如何不怨?
顺义堡迁来的军户还好说,他们毕竟是李煜同族,忍耐度要强得多。
那些人的离去,至少是为了顺义李氏整个家族。
族谱、牌位......宗族不会忘了他们,李煜更不敢把他们留下的家眷丢下。
那么,抚远县的百姓们呢?
他们还有什么?还剩下什么念想?什么依靠?
这般蔓延的民怨,是眼下所无法化解的。
“哎——”
李煜叹息后,只能沉默。
好在,这民怨风向,并非对准了李煜。
对抚远军民而言,因为有着救命之恩的加持......李煜身上尚存一道无人能够轻易打破的‘功德金身’。
这起码说明,此种论调,目前还是自发形成,而非有人蓄谋生事。
但赵钟岳所忧虑者,亦在于此,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