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捡了狗屎运 (2/3)
bsp; 稍微近一点的便是1996年的《邮差》,落选了最佳外语片提名,但是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与最佳影片等五项提名。
其次便是1998年,《美丽人生》,意大利的,那是真情动人,提名了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最后外语片奖和男主都一并拿下了。
而进入2000年,当属《卧虎藏龙》,直接提名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的十项提名。
之后便是2006年的墨西哥电影,《潘神的迷宫》,只是额外提名了三个技术类奖项,没有大奖。
这次提名属实是凤毛麟角。
此时就连《中国电影报》头版标题赫然在目:
【八年一遇,华语电影与奥斯卡再相遇:《黑牡丹》打破文化壁垒,四项提名创内地历史!】
这则来自《中国电影报》的头版标题,被不少媒体引用转发,直指自《卧虎藏龙》之后,华语电影首次以“非英语”作品冲破语言隔阂,闯入奥斯卡主流奖项领域。
与此同时,《纽约时报》艺术与文化版面刊出了一篇评论文章,标题醒目:《从牡丹到奥斯卡:震撼学院的中国导演》。
文中引用了奥斯卡评委、好莱坞制作人琳达·奥布斯的一段话:
“我很少在一部电影中同时看到那么多种文化语言的叠加:《黑牡丹》把心理惊悚、古典舞台、女性挣扎与东方意象融合在一起。
吴的调度方式不像斯科塞斯,也不像李按,他更像是.舞台上的导演,镜头只是他借来的一双手。”
文章还援引了一名不具名评委的匿名发言: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外语片,而是一种全新的导演语言的可能性。”
外媒报道不断,甚至连法国《电影手册》和《银幕》也作了专题评论,这些评论一时间被内地多家媒体反复引用。
影评人、专家纷纷下场,既有冷峻解析吴宸导演语言的长文分析,也有用词热烈、激情满纸的颂扬之作,也有对本届奥斯卡提名的分析和泼冷水等等。
吴宸看到这些报道时,不禁微怔。
他稍作停顿,拨通了琳达·奥布斯的电话。
“吴,看到了报道?”琳达·奥布斯乐呵呵地应道,“我只是接受了《纽约时代》的采访,他们让我对今年的奥斯卡入围电影进入评价,刚好也有你的。
可惜提名阶段我只能在最佳影片上给你投了一票,但是最终没选上,分支提名局限了太多可能”
她其实还是很希望吴宸能多提名几个奖项多拿几个奖,这对于未来的项目而言,只会有好处。
可惜奥斯卡奖项在提名阶段只能是分支投票,也就是导演分支提名“最佳导演”,编剧分支提名“原创\/改编剧本”.
像她属于制片人分支,负责投票提名最佳影片。
直到最终角逐阶段,全体评委才会打破职业壁垒,参与每一项奖项的评选。
“谢谢!”吴宸笑笑。
“对了,项目剧本你正在写了吗?”
“当然,这个剧本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晚些时候我们还需要组建科学顾问团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