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小刘视频撩骚,中国科幻理想 (2/10)
r />
郭帆不动声色地在合成监视器前,“鸠占鹊巢”地回看了一遍刚刚的场景,其实以他的艺术审美和对科幻的理解,这种镜头和动态效果已经相当爆炸。
如果在卡车司机的剧组应该是稳过的一条。
可是……
“郭帆,发什么呆?有什么感想?”路老板回到导演椅上坐下,趁着现场特效和道具部门再次准备的间隙同他闲聊。
“路导,感觉这么拍有点儿……”
“浪费钱是吧?”路宽莞尔,“没办法,这就是落后的代价,如果我们有好莱坞那帮熟练工,我给他们一个CG画面,道具配比、风速大概其都能跟得上。”
“可这不是没有吗?”
国内的灯光师尚且处于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模式中,北电等院校的灯光系式微到几乎可以关门歇业,遑论特效技术公司这样的烧钱资产了。
补天映画也不过是边培养熟练特效师和道具师、爆破师,边引进交流学习最新技术,背靠问界控股多年挥金如土,才做到亚洲第一的位置。
路老板笑道道:“刚刚的镜头换你也许不会重拍,但我是一定要做到完美的。”
“不是我不在乎钱、或者比你更懂什么艺术鉴赏,是因为我比你有经验——”
“拍过一部《异域》,我大概知道哪里的预算多一些能出效果,哪里观众可能更关注剧情,就不必太过较真画面表现。”
“刚刚这是第一幕,第一幕的重要性你应该也很清楚了,这是向观众建立科学可信性的基础,我们要把超自然的‘球状闪电’和它的破坏力具象化,用碳粉弥散轨迹这样的物理细节赋予设定真实的质感。”
“这场戏,哪怕是花一千万美元,也是要拍好的。”
郭帆重重地点头,看他已经转过身去盯着合成监视器,笔走龙蛇地在自己的剧本上写写画画。
他比路宽还要大一岁,但显然两人站在一起气场气质的差距是巨大的。
郭帆很信服这位导演界的前辈和伯乐,在《球状闪电》的剧组,和在《阿凡达》的剧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
除了今天对于特效和艺术的关系认知外,他又想起昨天参与的周讯和黄小名的一场对手戏,关于林云和未婚夫江星辰的戏剧冲突。
詹姆斯卡梅隆更依赖工业化流程,他的演员更多是执行导演和编剧的既定框架,角色塑造往往服务于世界观展示,而非个人情感驱动;
但在《球闪》中,无论是今天渲染的陈光在父母双亡后的科学献身,还是林云家国之下的冷酷疯狂,都旨在让演员深度参与角色塑造,强调科幻设定必须服务于情感逻辑。
他更注重电影的文化内核,让中国科幻承载东方的人文内涵,而非照搬西方模式。
这显然又要比自己这个留洋的“技术员”的认识更深刻了不止一个层次。
可从未在西方长期生活、工作过的他,是如何形成这种明显超越一般导演和从业者的认知的?
拍摄还在继续,棚顶导轨上的机械臂缓缓降下,顶端固定着由丙烯酸树脂打造的“球状闪电”道具。
特效师调整着控制终端,路宽同身边的郭帆等人笑道:“等离子体波纹用投影映射技术,把阿莱Alexa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