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从《球状闪电》立项说开去 (9/10)
/> 《球状闪电》立项了。
前者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后者则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历年来,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可以用“凋敝”二字概括。
2004年路宽的《异域》横空出世时,业内一片哗然,原来中国人也能拍科幻?
但四年过去,除了《异域》,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一部像样的国产科幻片。
科幻电影需要工业体系支撑,需要导演对科学逻辑的尊重,更需要资本愿意为未知买单。
可惜,我们的市场长期被第六代导演的“现实主义”和朱大珂之流的“文化批判”垄断,商业电影尚且步履维艰,遑论科幻?
最近业内流传一个笑话:某影视公司老板开会讨论要不要买科幻版权,市场部总监激情澎湃地分析IP价值,结果老板听完冷冷地问:
“买了给谁拍?国内除了路宽,还有谁能拍科幻?”
“买了也是给补天映画做嫁衣!”
这种茶余饭后的笑谈,笑完了我只觉得悲哀。
行业内乐观预计中国电影市场大盘今年会到60-65亿,可科幻电影却几乎找不到操刀者。
谢进导演的离世让我想起路导曾在《时代有谢进,谢进无时代》中的论述:
朱大珂之流的余毒,某种程度上导致了中国电影工业和商业化的断层,也是造成上述行业笑话的原因之一。
日前,福克斯旗下的视效大片《阿凡达》,已经正式转入后期制作,即将于明年登陆全球,不难想象这又可能成为当年的《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和《泰坦尼克号》。
中国市场要用什么作品来回应呢?
所幸,70、80年代的国人有谢进导演,而我们的时代有路宽导演。
《球状闪电》的立项,不仅标志着一部电影的诞生,更是中国科幻的一次破局之战。
它可能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
资本将不再畏惧科幻题材,导演们会开始探索硬核科幻,编剧们会创作更多原创故事,特效公司会迎来技术升级。。。
这是一场从无到有的革命,而路导,正是那个点燃火种的人。
2008年9月,我们送别了谢进导演,一个时代的落幕;
而《球状闪电》的立项,或许正预示着新时代的开启。
这一次,中国电影人终于有机会,在科幻的星辰大海中,也留下自己的足迹。
。。。
周黎明的非影评评论文章迅速引起了热议。
正所谓“退潮知裸泳”,在国内其他影视公司急于跟风问界,却发现连一个科幻导演都找不到时,才真正认识到路宽此前所说的朱大珂等人的流毒之甚,也让广大影迷粉丝们对谢进导演的离世更加抱憾。
9月11号晚上8点,温榆河府。
路宽坐在书房电脑前敲着键盘,刘伊妃给他端来一杯清茶搁在桌边,旋即撑着下巴看他处理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