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那是美国总统(9400字) (1/10)
第二天,尼尔森公司对外公布了 2012年 9月 12日这一场 SNL的最终收视率。
两年之后某人再度亮相,让 NBC综艺部门的高层们笑得合不拢嘴。
在此之前,已然显出些许老态的 SNL,在这一天晚上迎来了一次真正的爆发——收视人数高达 1730万。
其中,18-49岁这个区间的收视率达到惊人的 5.36。换句话说,在全美最受广告商青睐的这部分核心人群里,几乎每二十个人中就有一个选择坐在电视机前收看。
1977年 2月 26日史蒂夫·马丁创造的 3400万神迹已成过往云烟,现在的 1730万,已经成为SNL这个长寿综艺近十年来的第二好成绩,仅次于 2001年“9·11”事件后的特别节目,力压2008年大选期间 Tina Fey模仿莎拉·佩林创造的 1450万。
与此同时,在这一天,各大媒体对这一场snl长篇累牍的报道也相继出炉。
而在区区几天之前,某人才刚刚夺得了威尼斯影帝,因此成为男演员中的历史第三人,按理说是多么值得大书特书的成就,
然而那个时候,报道此事美国媒体虽然数量也不算少,但是,每个媒体上书写的篇幅,大多还不足这一天的三分之一。
SNL在北美家喻户晓的影响力,迭加某人在节目上又抽烟又骂人还席地而坐的演出效果,得到的不是1+1=2,而是1+1=11的效果。
如果说《娱乐周刊》用《来自中国的惊喜:陈诺为SNL带来收视狂潮》还算有所矜持,
那么《综艺》则用《WOW!诺陈客串SNL创下10年来最高收视》的标题,几乎是赤裸裸的唱赞歌。
《好莱坞报道者》呢,
则似乎是想弥补一些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报刊记者跟某人闹出的小小不愉快,用《陈诺在SNL上嘲讽美国人,收视率攀升至10年来第一名》,则将人家SNL编剧团队和导演组的功绩一笔抹杀,将所有的成绩都归功于一人身上。
并在报道中援引尼尔森公布的收视数据之后,用毫不避讳的文字指出:
“虽然我们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但事实证明,几乎所有人都低估了陈诺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号召力。
当《冰与火之歌》的收视奇迹不再、当《美国偶像》的光环褪去、当《新女孩》与《欢乐合唱团》在年轻人中节节败退,所有广告商和传统媒体,都在哀叹年轻人的心不易抓住。
这个时候,陈再次用自己的表现惊艳了众人。
虽然在前一天晚上的《今夜秀》里,他表现平平,不过在这一天天的SNL舞台上,他又一次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在大屏幕上他能够成为票房的保证,在小屏幕上他也完全可以成为那一颗拯救所有电视台高层的救命灵药……”
除此了这些传统的娱乐媒体之外,
像是《TMZ》《E! Online》《Entertainment Tonight》《Vulture》等近年来新兴的线上娱乐八卦网站,也用长篇累牍来介绍这一天晚上,在社交媒体和各类论坛上引起的讨论。
TMZ的重点放在了主人公头发颜色的改变上,找了一名专业化妆师来分析肤色和发色之间的关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