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 文鸯蒙冤 (6/7)
,为太后脱罪:太后侍奉先帝,未有失德之处。今与所亲结党是实,臣以为应按汉成帝赵皇后旧例,降称武帝皇后,安置离宫,以保天子亲眷之恩始终。
惠帝闻奏大喜,便欲照准。
贾南风大急,乃亲出帘外,与惠帝并肩,以目示意阶下各宗室诸王,大使眼色。
尚书令、下邳王司马晃见到贾后眼色,当下越班而出,奏道:张公之论,臣以为不妥。皇太后与杨骏阴谋危害社稷,便不能奉承宗庙,与先帝相配。应贬皇太后为民,废黜尊号,使移居金墉城,上可匡正社稷,下可孚万民之望。
礼部有司诸官见有下邳王带头,于是紧附其议:臣等请从尚书司马公之议,将太后废为平民。至于废太后之供养,可据陛下报恩之愿,务必丰厚,以完人子孝道。杨骏作乱大罪,太后既废为平民,亦请将其母庞氏交付廷尉行刑。
司马氏宗室诸王因受杨骏欺压已久,闻听此言,一齐出班,无不附和此议。
司马衷见众意难违,暗叹道:老外祖,何得罪人如此之多耶!
欲待还要不许,贾南风又冲各有司官吏大使眼色。诸官顺承贾南风之意,一齐出班跪拜,再三请求,必要罢黜太后之位。司马衷无奈,只得准奏。
诏旨下到内宫,太后杨芷大惊失色,抱住其母庞氏大哭,身侧宫女侍监无不下泪。
杨芷泣道:女儿深悔当初!不应轻信内侍及宫女之言,不安心坐于正宫,却搞甚么血书求救,至有今天之事,非但自身不保,而且累及老母。
庞氏:事到如今,也只索听天由命。
杨芷:当今陛下,绝不至如此无情。皆是贾氏唆使众官诸王,乃至于此也。
于是顾不得身份体面,亲到贾南风宫中求见,断发覆面,叩头以前额触地,苦苦哀求,并上表称妾,只求保全母亲一命。
贾南风至此志得意舒,高坐于堂,对太后不予理睬,至其昏厥,方令侍监拖回太后旧宫,等候发遣。可叹昔日婆媳尊卑之别,今日反转乾坤,颠倒其位。
有司衙门奉了圣旨,这日在午门外排列法场,刑杀太后母亲庞氏。可怜庞氏荣耀一生,临到白发苍然,终不免颈上餐刀,命赴黄泉。
行刑已毕,废太后杨芷即被押送至金墉城,就此幽禁。
贾南风犹不罢休,非欲将太后治于死地而后快,命将太后内侍及宫人全部遣散,并令监守官吏,不许给杨芷食物,任其自死。
字幕:杨芷连续八日不得进食,终于元康二年卯月初一日,被活活饿死于金镛别宫,终年三十四岁,做皇后、皇太后共计一十五年。
杨太后虽死,贾南风又恐其至黄泉与武帝相见,状告自己惨毒,于是延请道士作法,贴灵符于太后之棺,并镇以药石,意在使太后永不得入于轮回,无法得见武帝司马炎之面。
太后饿杀,外戚杨氏集团即告覆亡,自此举朝权柄悉归贾后一党。
贾南风为树朋党,于是奏准惠帝,征召汝南王司马亮入京为太宰,太保卫瓘录尚书事,使二人一同辅政。又命司马玮为卫将军,司马繇为尚书左仆射,共同统领杨骏原班军马。
贾南风则与族兄贾模、从舅郭彰、妹贾午之子贾谧等干预国事,愈发为所欲为。
镜头转换,汝南王司马亮入朝辅政。
汝南王当政,为取悦众臣,下令有司叙论诛灭杨骏之功。待参与伐杨名单列出,便议奏使参与其事诸将一千零八十一人皆封列侯,并予以厚赏。
御史中丞傅咸谏道:侯爵何重,不可轻加。今诸官并无战功而轻易受此重赏,则此后人人莫不乐见国中有祸,朝廷生乱,反致祸源无穷也。依臣所论,绝不可如此为之。
司马亮不从其谏,一意孤行,终封列侯千人,由此使朝中爵位轻如稻草,不值一文。
其后不久,汝南王便如杨骏当初,开始专权于朝,遍插亲信,明结党羽。以后凡有军国大事,从不议之于众臣,只与卫瓘独断专行。
傅咸又上书切谏,司马亮怒而不从,愈加变本加厉,横行无忌。
东安王司马繇见此,以为司马亮在讨平太傅之乱中并无尺寸之功,却得此重位,于是愤愤不平,常与楚王司马玮于私下议论,欲谋杀司马亮,图谋废除贾后。
司马亮看破司马繇之谋,于是先下手为台,秘密进宫来见贾后奏道:东安王兵权过重,更有异志,意图专擅朝政。宜早废之,不可使其酿成大患。楚王司马玮在诛杨骏之役中立有大功,且有功不伐,行谦退之德,可使其代掌东安王之兵,方保社稷万无一失。
贾后从之,于是矫发天子诏旨,指控东安王谋叛,念其前功免诛,免官流放带方郡。
司马繇平空受枉,但见司马亮势大,又有贾后作其靠山,于是莫敢谁何,只得向司马玮哭诉一场,忍气吞声,奉诏出京,赴带方郡去了。
贾后即召楚王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