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五十二集 故人院落 (4/5)

律,故此一听便知。

司马懿见师妹与自己同岁,竟熟知乐理如此,不由敬为天人。

蔡邕也大为赞叹道:我女蔡琰虽小小年纪,但于音律造诣颇深,可谓叹为观止矣。只恨身为女子,恐才高命蹇。

闪回结束,书接前文。

曹操令军马先行,自引司马懿、杨修到蔡邕庄前,到庄门下马,令人进府通报。

当时董祀出仕于外,止有蔡琰在家,闻曹操到来,忙出迎接参拜。

司马懿视之,见文姬早已不复当年垂髫模样,不由扭过脸去,泪下脸颊,偷偷拭去。却被杨修看见,故作不知。

曹操至堂,蔡琰以晚辈之礼再拜起居,侍立于侧。曹操偶然抬头,忽见墙壁上悬挂两幅画轴,一是水墨丹青,一是碑文图轴。于是起身,与司马懿、杨修共同观之。

见那水墨丹青笔画繁复,飘逸婉约,浑若天成。画面上居中坐一中年男子,膝上揽抱一个男童,约有五六岁模样,胸前挂一块玉佩,晶莹可喜。

曹操笑道:画中伯偕先生极为传神,观之宁不令人心生悲叹。但不知这少年为谁?

司马懿听魏王如此相问,好奇心大起,往上看时,暗道:怎地将他画在此处?

蔡琰见问,急忙答道:此是我幼弟蔡明,因未开蒙,尚无表字。乃家父逃难江南之时所生,五岁时即感于时疫而亡,故画其影像张挂于此,以慰思念之忱。

说到这里,泪水早已满腮,偷偷饮泣不止。

司马懿又看文姬一眼:这分明是少帝刘辩,小名史侯,哪里是什么蔡明?某与史侯在洛阳时自幼玩伴,岂有不知?怎生抱在蔡公怀中,又堂而皇之挂在这里,是何缘故?

曹操并不起疑,继问蔡琰:另一幅碑帖书轴,是出于何典?

蔡琰拭泪答道:此乃曹娥之碑。曹娥负父尸于江,朝廷表为孝女。度支尚令邯郸淳当时一十三岁,作文镌碑以记其事。妾父蔡邕闻而往观,时已昏暮,暗中手摸碑文而读,索笔大书八字于其背。妾请人拓此碑文悬之于壁,时常观瞻,以作怀思。

曹操读那碑文,果然言辞佳丽,又见其后镌有八字,乃是蔡邕笔迹:“黄绢幼妇,外孙齑臼。”于是问道:你可知其意否?

蔡琰:虽是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

话音未落,杨修忽道:臣已解之。

曹操急摆手道:卿且勿言,容孤思之。

苦思不解,于室中踱步,众人不敢打扰。正踱步间,曹操忽见案上一架古琴,小巧可爱,不由就手而抚,有空谷鸟啼之音。于是问道:此是何琴,可有名目?

蔡琰答道:琴曰凤鸣,亦先父所遗,所幸深藏于间壁之中,未被乱兵所毁。

司马懿忽问:我闻此琴成双。今即雌琴“凤鸣”在此,不知雄琴“龙吟”安在?

蔡琰听罢此言,浑身一震,看了司马懿片刻,这才答道:大人果是方家,所言不错。那架雄琴龙吟,因先父心痛幼弟早夭,已随葬入墓,不复见于人世了。大人即知此琴来历,必是先父故人,不敢动问高姓?

未待司马懿回答,旁边杨修笑了起来,代为答道:此位便是京兆尹司马防次子,司马懿字仲达者。曾师事蔡中郎,与夫人乃为幼年发小。

蔡琰仔细相看,果能依晰认出司马懿眉目,强自按捺激动之情,裣衣施礼:原来是仲达师兄,数十年不见,未及认出,尚请见谅。

司马懿深还一揖:我师逝世多年,不知贤妹仍居此间,未能来拜,亦请海涵。

镜头转换,日薄西山。

曹操见天色不早,遂辞蔡琰,引众出庄。

司马懿落于最后,蔡琰临别赠诗二卷,并附耳悄语,意味深长:既你是司马仲达,当记得我弟模样。今有某两首《悲愤诗》稿,乃离乱途中所作,请你但熟记之,烧付我弟。若再见古琴龙吟,除非我弟复生于世!故人相别,前途珍重!

因是二人悄语,曹操等人却未听见。

司马懿坐在马上,反复玩味:此语中“烧付”二字,大有深意。若是“捎付”,则少帝必在人世,是文姬令自己倾力相扶;若是“烧付”,则少帝已死,令某代为祭奠之意也。

杨修回头,见司马懿若有所思,脸上犹有泪痕,不由取笑道:果是通家之好,蔡门弟子!师兄师妹,一往情深。

司马懿淡淡一笑,却不作答。

曹操听到杨修打趣仲达,也从马上回身,笑问:仲达,适才临行之际,我见你师妹以诗稿相赠,必是旷世佳作,未知可容孤一饱眼福否?

司马懿笑道:那有甚么,值得大王动问?臣正欲向大王讨教文中之意。

于是打马上前,将蔡琰诗稿奉上。曹操接过,见是蔡琰手书二首《悲愤诗》,以述平生之苦。看罢再三叹息,哀其不幸,复怜其才。遂将诗稿还给司马懿,打马前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四合院:小爷七岁,吹牛成真 告别与再见,人生背靠背 元灵标 异灵启世 退休后我在空间开客栈 假千金重生断亲后,成飞升第一人 反派不是仙子咋都倒贴 人在末世,熔炼万物! 灵幻大陆之废柴逆袭天尊 塔防领主:开局十连SSS级天赋
相关推荐:
塔防领主:开局十连SSS级天赋 大明:开局造反,逼老朱退位! 人在王牌部队:退兵顾一野! 明末的王朴 我,中东国王,枪决鹰酱偷油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