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集 光武归天 (6/7)
封为广陵王,并裁减其卫队随从而已。
字幕:数年后,刘荆又用巫术诅咒明帝,结果其事又泄。刘荆惧罪,终于自杀。
镜头转换,按下汉宫,复说辽东。
辽东太守祭肜借鸡下蛋,再派鲜卑首领偏何讨伐赤山乌桓部,大败之,斩杀乌桓渠帅。由是塞外震恐,西起武威,东到玄菟,各异族部落都来归附汉朝。
捷报传到洛阳,朝廷大为振奋,明帝诏命褒奖出征将士,盛赞祭肜。
群臣皆谓边疆烽烟战尘既息,宜将屯驻边境军队全部撤走,以节省财赋,明帝准奏。
东平王刘苍趁机上奏:东汉朝中兴三十余年,今四方无虞,宜修礼乐,偃旗息鼓。
天子欣然道:准卿所奏。
刘苍奉旨谢恩,乃与公卿共同议定南北郊祀冠冕、车服制度及光武庙登歌、八佾舞数,向明帝呈报。朝廷允准,自此礼乐便成东汉定制。
永平二年,匈奴单于汗病死,故单于比之子适继立大位,是为适僮尸逐侯鞮单于。
明帝刘庄及公卿列侯祀光武帝于明堂,始服冠冕,衣裳、玉佩以行祭祀之事。
乌桓、岁貊等国使节前至洛阳助祭,单于侍子、骨都侯亦皆陪位。又至辟雍,初行大射礼、养老礼。行养老礼时,以李射为三老,桓荣为五更。
礼毕,引桓荣与众弟子升堂,明帝亲自讲说,诸儒执经问难。
字幕:桓荣,字春卿,齐桓公之后,祖先迁居沛郡龙亢县,到桓荣已有六代。
镜头闪回,叙述桓荣来历。
桓荣少年之时,曾在长安学习《欧阳尚书》,拜九江郡人朱普为师。因家中贫困,常靠佣工为生,精力不倦,十五年不曾归乡,到王莽篡位时才回。
朱普去世,桓荣到九江奔丧,负土为师筑坟,并留下守墓教学,徒众多达数百人。
新莽灭亡,天下大乱,桓荣携经书与学生逃入山谷。
建武十九年,桓荣已六十多岁,终得大司徒府征辟。刘庄被立为太子,光武帝选求通晓经籍宿儒为太子师,遂升桓荣学生豫章人何汤任虎贲中郎将,教授太子《尚书》。
刘秀闻知何汤师从沛国桓荣,即召桓荣讲解《尚书》,听罢大赞;便任桓荣为议郎,赐钱十万,聘入宫中以教太子。因年过花甲方得议郎之职,故此世人皆称其为“迟暮议郎”。
此后每至朝会,光武帝常让桓荣在公卿面前讲解经书,并称赞道:朕得先生何迟!
后逢《欧阳尚书》博士出缺,刘秀欲用桓荣为之,桓荣叩头辞让,反举荐同门生郎中彭闳、扬州从事皋弘。光武帝道:卿能胜任,不必辞也。
于是遂拜桓荣为博士,彭闳、皋弘任议郎。
刘秀车驾到至太学,适逢诸博士正在讨论经文。
只见桓荣身穿儒服,温良恭敬,宽博有余,辩明经义,每以礼让相服,不用言词胜人,众儒生皆不及之。刘秀特加赏赐,命诸生雅吹击磬,整日方罢。
桓荣进入庭中,刘秀诏赐众人奇果,诸生皆纳入怀中,惟桓荣举手捧果过顶,施礼拜谢。
刘秀笑谓众生:此是真儒也!
从此桓荣更受敬重,常命宿在太子宫中。五年后,桓荣推荐门生九江人胡宪侍讲,自己只是旁听,每晨进宫应卯而已。
有日桓荣生病,太子刘庄闻说,早晚派中傅问病,并赐珍馐、帷帐、奴婢等。
桓荣:老臣何能,敢蒙太子殿下如此下顾!
刘庄:师道尊严,学生理当奉侍。先生若有三长两短,不必为家室忧。
桓荣闻此,感激涕零。其后病愈,更加勤勉为学。
建武二十八年,光武帝诏命博士张佚为太子太傅,桓荣为少傅,赐以辎车、乘马。
桓荣大会诸生,陈列车马印绶道:今蒙陛下所赐,皆稽考古书之力,尔等可不勉励乎?
桓荣认为太子经学已成,上疏陈谢:臣幸得侍帷幄,执经连年,而智学浅短,无以补益万分。今皇太子以聪睿之姿,通明经义,观览古今,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皆在太子,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
光武帝将奏疏转呈太子,刘庄乃向老师回复:庄以童蒙,学道九载,而典训不明,无所晓识。夫《五经》广大,圣言幽远,非天下之至精,岂能与于此!况以不才,敢承诲命。昔之先师谢弟子者有矣,上则通达经旨,分明章句,下则去家慕乡,求谢师门。今蒙下列,不敢有辞,愿君慎疾加餐,重爱玉体。
建武三十年,桓荣被任命为太常。
中元二年,明帝刘庄仍尊桓荣以师礼,倍受亲重,又授任桓荣二子为郎。
桓荣年过八十,自谓年迈多病,几次上书请求辞职,明帝皆都不允,反而多加赏赐。
明帝尝坐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