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二十八集 儒学大家 (3/7)

以为惩戒。武帝诏准,削其大半封地。刘端心中怀恨,于是尽弃国政,对国内财赋不再管理。

不过数载,胶西国府库全都倒塌破漏,腐坏财物以亿万计。刘端始终不加收拾,且明令属下官吏,自此之后,不准收取民间租赋。又诏命全部撤除警卫,封闭王宫,只留一门,以供出宫游荡。又屡次改换姓名,假扮平民,到其他郡国旅游。

自此以后,凡朝廷派往胶西任相国、二千石级官员,奉行汉朝法律治政,刘端总是寻其罪过,报告朝廷,令罢其职;若无罪过,则设诡计,用药毒死。

胶西王极富贼智,所设诡计办法,穷极变化。朝廷所委官员死法各异,无从查起。因此胶西虽是小国,而被杀受害之二千石级官员,却较之别国多出十数倍。

汉丞相公孙弘闻报胶西情况,心生一计,便向天子建议,奏请派遣董仲舒去胶西为相,以便借刀杀人。汉武帝览奏,却谓丞相乃为好意,亦知董仲舒乃是当世大才,必可拨乱反正,由是诏准。于是便封董仲舒为胶西国相,即日授玺上任。

镜头闪回,叙述董仲舒来历。

董仲舒者,河北景县广川人。自幼天资聪颖,酷爱学习。家有大批藏书,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父董太公为使其子劳逸结合,遂在宅后修筑花园,以为散心歇脑之所。

第一年动工造园,园中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

长姐心疼兄弟读书用功过度,多次邀请到园中游玩。董仲舒手捧竹简,只是摇头,不顾园景,只学习《春秋》不辍,背诵《诗经》不已。

第二年,园中假山建成,诸子纷纷爬上假山,呼天唤地,声动书房。董仲舒独处室中,只作不闻,从早至晚,不是读书,便在竹简上刻写诗文。

第三年,花园全部建成,水光山色,美仑美奂。董家亲朋好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此园建得精致。父母命人呼唤仲舒入园同游,其只点头而已,仍旧埋头学习。

由此三年,董仲郐目不窥园,便至经纶满腹,迥异于同辈。

年龄渐增,董仲舒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儒、道、阴阳、法家书籍,遂为大师。

三十岁时,董仲舒开始招收大批学生,精心讲授儒家经典。讲学之时,命在课堂上挂以帷幔,董仲舒坐在帷里讲授,学生在幔外聆听;并命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如此未至数年,董仲舒名声大振,举国皆知。

忽有一日,远客来访。董仲舒观其相貌,便知非同常人。坐而论道,彼此惊异。

须臾,客人望天说道:天欲雨矣。

董仲舒笑道:禽居在巢知风,兽居洞中知雨。公非狐狸,就是鼷鼠。

客人被他道破行藏,立即变成一只老狐,奔出门外不见。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朝培养出大批人才。

众徒毕业之后,有为诸侯王国相者,有为长吏者,皆具治国理政才能。

由于董仲舒声誉日隆,汉景帝闻之,召为博士,使其掌管经学讲授。董仲舒乃设坛教授,又一门心思教学研究,三年不曾还家。

汉武帝继位后,命各地推荐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被推为代表,参加天子策问。汉武帝连续三次策问,一问治国之道,二问治政之术,三问天人感应,是为“天人三策”。

董仲舒从容对策,详述天人感应,论述君权神授。

武帝大喜,乃诏命天下,宣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又使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相,辅佐易王刘非。乃以《公羊》为则,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之道。在求雨时能闭阳释阴,使天下雨;止雨时能闭阴释阳,使雨停止。

以此汉国之术行于江都,未尝不得所欲。

易王刘非是武帝从兄,粗暴蛮横,但对董仲舒非常尊重。且将董仲舒比作管仲,自以齐桓公自喻,欲篡夺汉室,独霸诸侯。

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理念,因此借古喻今,进行规劝: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此之谓仁。以德教化民众,而使风气大行,仁之至境也。故孔子之徒,即幼童亦羞提五霸,是因五霸先行欺诈,后行仁义。是耍手段而已,故不足被有道者提及。

刘非闻此,知道董仲舒不赞成自己称霸,由是悬崖勒马。此后一改骄横狂妄旧习,采纳儒术治国,尽守臣职,忠君效祖。

董仲舒为相江都六年,因常为祈雨止涝祭祀,朝廷以为怪力乱神,遂废为中大夫。

汉武帝元光六年十二月,易王刘非病故,终年四十一岁,子刘建承袭王位。

刘建自幼便在王宫长大,养尊处优,放荡不羁,父死之后,更加为所欲为。复联络淮南王刘安等人,企图谋反。淮南王事败自杀,丞相府长史在易王府查出武器、印玺、绶带、使节、地图等物,作为反叛物证,奏报天子。

武帝览奏,派宗正、廷尉前往广陵查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四合院:小爷七岁,吹牛成真 告别与再见,人生背靠背 元灵标 异灵启世 退休后我在空间开客栈 假千金重生断亲后,成飞升第一人 反派不是仙子咋都倒贴 人在末世,熔炼万物! 灵幻大陆之废柴逆袭天尊 塔防领主:开局十连SSS级天赋
相关推荐:
塔防领主:开局十连SSS级天赋 大明:开局造反,逼老朱退位! 人在王牌部队:退兵顾一野! 明末的王朴 我,中东国王,枪决鹰酱偷油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