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书屋

第二十二集 七国之乱 (5/7)

大郡,不肯奉旨。于是派出使者,与胶西王刘昂相约反汉,事成之后,平分天下而治。

刘昂一说即从,并与齐国诸王相约,共同反汉,响应吴王。

刘濞又派人前往楚、赵、淮南,通谋相约起兵。朝廷正准备元旦庆典,毫无防备。

汉景帝三年正月,新年刚过,春寒未消。

吴王刘濞下达屠杀令:吴国境内,朝廷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尽行诛杀,一个不留!

于是铁骑四出,屠刀挥舞。江南早春,本是一派莺歌燕舞,顿时化作腥风血雨。

闻说吴王起兵,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群起响应,一齐公开反叛。

吴王大喜,于是下达募兵号令,征募国内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男子,全部入伍。数日之间,便聚徒众三十余万人。继又派使四出,分别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

七国大军聚集,发布联合檄文,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西向。

镜头特写。只说吴国战旗猎猎,一路西指。

吴王起兵会稽,北上广陵,命置粮仓于淮南东阳,向西渡过淮河,先与楚兵会合;并遣间谍游军,深入肴渑,探听朝廷动向。

当时七国叛军布置,以及进军线路,已经十分明晰。吴楚联军渡淮向西,乃是叛军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临淄,齐王刘将闾据守;赵国则约匈奴精骑,联手犯汉北境。

由于刘濞谋定而动,故此七国军队进展顺利,一路势如破竹。

于是烽烟四起,警报纷传,皆入长安。

闻说七国乱起,汉景帝大惊,与晁错商量出兵平叛事宜。

晁错:叛军势大,各路守将必定不敌。为保必胜,臣请留守京师,陛下御驾亲征!

景帝览奏,问于群臣。众议纷纷,久而不决。

晁错屡次上书促战,见天子不下决心,于是大慌,就与下属丞史商议。

晁错:乱势已起,天子不下诏命征伐,此必是朝中有人相阻,我将奈何?

丞史:大人以为何人,阻拦平叛大计者?

晁错:吴王今举七国之兵反叛,若无内应,岂敢孤注一掷?我观满朝文武大臣,只袁盎曾为吴相;入朝之后,又多次收受刘濞恩惠。袁盎必定知其预谋,我欲上书弹劾,如何?

丞史:此时正当上下一心,一致对外。无凭无据,岂可捕风捉影,先自内讧起来?

晁错闻此,也觉证据不足,一时犹豫不决。

未料二人内室密语,却被廊下从吏闻之,立时出府,报与袁盎。

袁盎非常惶恐,连夜求见国舅窦婴,说道:吴王反叛原因,实为世子曾被天子误杀,又不服削藩之故,与微臣有何相干?晁错欲要诬臣,某请面见天子,当庭对状!

窦婴以为言之有理,遂入宫禀告景帝。天子闻此,即命召见二臣,当面对质。

袁盎领旨进宫,发现晁错已经在场,遂跪叩上奏:请求陛下屏退旁人,容臣密奏。

景帝准奏,命晁错暂且退出。

袁盎见无旁人在场,便即献策:吴楚叛乱目的,在于诛杀晁错,并求复其封地。依臣之计,只要陛下舍一晁错,赦免七国谋反之罪,复其故封,则兵不血刃,叛乱自平矣。

景帝:贤卿且退,容朕思之。

袁盎:古语有云,当断不断,必生祸乱。陛下圣明,尚请乾纲独断!

于是大拜四拜,起身出宫,自还己府,暗地运作。景帝此后苦思数日,终命袁盎为太常,命其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以诛晁错为由,与吴王谈和。

袁盎去后未久,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以息七国之乱。

景帝最终批准众臣之奏,诏命腰斩晁错于东市,诛夷三族。又传首七国,诏命罢兵。

事件悬疑:世人皆知,汉景帝聪明睿智,并非昏君,且明知晁错主张削藩,乃是一片忠心为国。因何便就轻易听信众臣谗言,不但下令腰斩忠臣,而且夷其三族?

历史真相:其实此乃帝王之术,舍车保帅之举,并陷七国于不忠不义之地,以保朝廷必胜。当时吴王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起兵,天下诸侯不明真情,皆欲进京勤王。汉景帝无由自辩,只有忍痛割爱,杀掉晁错。晁错既死,吴王若继续进兵,就等于承认己是乱臣贼子;但若就此退兵,更是死路一条。牺牲晁错一家,以换取诸侯支持,此为真相。

袁盎奉命出使吴国,说明天子准许诸王所请,必杀晁错,就此劝说吴王罢兵。

吴王自然不肯罢兵,自寻死路。并以深念旧情为由,欲将袁盎留下,命为领军。

袁盎这才知道自己是被天子利用,至此进退两难。因思自己家眷皆在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推荐小说:
四合院:小爷七岁,吹牛成真 告别与再见,人生背靠背 元灵标 异灵启世 退休后我在空间开客栈 假千金重生断亲后,成飞升第一人 反派不是仙子咋都倒贴 人在末世,熔炼万物! 灵幻大陆之废柴逆袭天尊 塔防领主:开局十连SSS级天赋
相关推荐:
塔防领主:开局十连SSS级天赋 大明:开局造反,逼老朱退位! 人在王牌部队:退兵顾一野! 明末的王朴 我,中东国王,枪决鹰酱偷油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