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 昆仑&大数据&互联网 (3/5)
p; 他们已经初步感觉到,自己二人坐在这里与他谈话,级别好像是有点低了。
因为他们根本没法决策,只能质疑。
“那”刘主任想了半天,抓住了盲点:“这个大数据中心,要很多钱吧?就你一个人开发?谁来用?”
陈学兵悠悠笑道:“刘主任,你记得我刚才说的是什么产业中心吗?”
俩人迟钝了一下。
高主任先反应了过来:“云数据。”
“对。”陈学兵的手指在桌面上点了点,“云,时而是散开的,时而聚在一起,硬件整合的大数据中心,是物理底座,最大的那片云,其他的数据是一朵朵分散的云,随时可以通过网络专线端口接过来,在这里分析,处理,储存,大家共用,当然,想共用的人得给我付费,这个价格不菲。”
云服务中心,不是谁都建得起的。
技术支持上,也要很多年的积淀。
像前世的阿里云,一直在搞云基础设施扩建,做全球化布局,形成了规模效应,财报显示这个板块每年的利润率徘徊在10%左右。
早年没有竞争对手,利润还要更高。
前海如果建造直连海外的内陆大数据中心,服务客群当然是跨国互联网企业,收费也要昂贵得多,回本会更快。
而且做这样的数据中心,带来的人才和技术积累是不可想象的,对他的昆仑系统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所以前世阿里想进军手机系统,只是因为安卓的生态优势和手机系统的复杂性而退却了。
以他这一世的先手优势,完全可以把两件事情完美结合,相互技术调用,做出最强的用户体验。
从上次跟马云和吴光正吃饭之后,他就得到了一些灵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他跟领导提出深港战略时说话才能毫不磕绊。
他不止有对港战略,还有对深战略。
本来今天是不准备讲的,打算写到方案里,但刚好来了个信息中心主任,他便提了起来:
“深圳做这个项目,不仅能吸引互联网企业来此布局香港,还能第一批完成「智慧城市」的建设。”
“整个计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阶段,我们希望能参与政务外网骨干网的性能优化和下一代IPv6部署评估项目,这不是我们的核心业务,但能帮助深圳做互联网政务升级。第二阶段,利用我们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方面的积累,承接部分非核心政务云的迁移、容灾备份系统升级项目,提升数据韧性和服务连续性。第三阶段,基于前两阶段的互信和磨合,再逐步探讨更核心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比如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的支撑系统优化。”
“这个计划,同样是五年。”
他现在是越来越敢讲了,有些超前的东西,他已经没有必要避讳。
他是上面领导授权的规划师,即使地方上听不懂,也只会觉得是自己无知。
而且有了他的医疗例子作为铺垫,这两位也没什么听不懂的。
俩主任听得都有些为难了。
他们只知是前段时间来深交会的那位领导安排下来的任务,要配合一次港深互联网产业交流,在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