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招商半小时 (1/7)
“你个小伙,还跟我讲起历史了!那个时候,你还没出生,我是亲身经历过的!”
阚治冬哈哈一笑,跟大家讲起那个苏联老大哥变苏修的时代。
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逐渐掌握苏联领导地位,走上修正主义路线,意识形态出现分歧。
并且试图在我国建立军事基地,遭到言辞拒绝之下,双方关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9年,苏修百万军队囤兵北方,紧张关系达到顶点。
中央决定“京校外迁”政策,战备疏散。
中科大首先到达河南南阳。
南阳表示土地有的是,但没有接收一所大学的能力。
什么叫接收能力?
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紧张,养不起这么多人的吃喝和应急物资。
后来谈了几个地方,辗转到了安徽安庆,同样没有供给。
再后来,到了合肥,在省和市的共同努力下,把原合肥师范和省银行干校搬迁,把校址移交给了中科大,粮食优先保障,电力保障优先级高于市政府,还建立了安徽首条供暖线,给所有校舍安装暖气,后来还推动合京专线的交通建设。
70年代以后,将省立医院划给中科大,创办中科大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和合肥用全部的热情留住了中科大,以至于后来高校纷纷回京时,中科大已经跟合肥深深融合在了一起,没有回迁,留在了合肥。
阚治冬讲着讲着,发现了陈学兵的笑意。
“你说这个,是想再成就一段佳话?”
“正有此意。”
老阚悠悠道:“京东方可不是中科大啊。”
“当年的中科大,也不是现在的中科大嘛。”陈学兵微笑。
中科大,国内排名没赢过,国际排名没输过。
只针对理科招生,创校前三届就培养出了29个院士。
专注成就专业。
后世,最权威的学术论文发布地《自然(Nature)》期刊给出的排名,中科大登上世界顶级科研大学第二名,仅次哈佛。
合肥高科技产业模式的发展,离不开这所顶尖大学的支持。
总设计师说,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高端人才的蓄水池,不是单纯一个钱字能决定的。
这是陈学兵决定去往合肥的重要原因。
另外,还有一点隐秘的原因。
他想带陈学瑾去中科大看看。
前世陈学瑾的天才被视野所耽误,导致后来选择了文科,大概是想当个官让老妈扬眉吐气,以高分进了人大。
所以他回到这个年代便有意让陈学瑾往理科方向发展。
那会辛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